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诉讼法论文--刑事诉讼法论文

我国刑事审判模式的反思与重构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引言第10-11页
第1章 刑事审判模式的基本范畴第11-19页
    1.1 刑事审判模式的界定第11-12页
        1.1.1 刑事审判模式的不同称谓第11页
        1.1.2 刑事审判模式的界定第11-12页
    1.2 刑事审判模式的类型第12-13页
        1.2.1 古代的刑事审判模式第12页
        1.2.2 近现代的刑事审判模式第12-13页
    1.3 刑事审判模式的比较第13-19页
        1.3.1 大陆法系国家刑事审判模式第13-15页
        1.3.2 英美法系国家刑事审判模式第15-16页
        1.3.3 两大法系刑事审判模式之比较第16-19页
第2章 我国刑事审判模式的历史流变第19-26页
    2.1 我国古代的刑事审判模式第19-21页
        2.1.1 奴隶制社会的刑事审判模式第19-20页
        2.1.2 封建社会的刑事审判模式第20-21页
    2.2 我国近代的刑事审判模式第21-23页
        2.2.1 我国近代的刑事审判模式概况第21-22页
        2.2.2 我国近代的刑事审判模式的形成原因第22-23页
    2.3 我国现当代的刑事审判模式第23-26页
        2.3.1 我国现当代的刑事审判模式概况第23页
        2.3.2 我国现当代超职权主义模式的主要特点第23-24页
        2.3.3 我国现当代超职权主义模式的形成原因第24-26页
第3章 我国刑事审判模式的现状考察第26-33页
    3.1 我国当前刑事审判模式的立法规定第26-27页
        3.1.1 我国当前刑事审判模式称为“混合式”第26页
        3.1.2 我国当前刑事审判模式以强职权主义为基调第26-27页
    3.2 我国当前刑事审判模式实践存在的问题第27-31页
        3.2.1 控、审职责不分第27页
        3.2.2 法官庭前活动过多第27-28页
        3.2.3 案件材料移送方面问题突出第28页
        3.2.4 证人不出庭现象普遍第28-29页
        3.2.5 律师的调查取证权受到限制第29页
        3.2.6 犯罪嫌疑人具有如实回答义务第29-30页
        3.2.7 被害人的诉讼地位缺乏保障第30页
        3.2.8 辩护活动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第30-31页
    3.3 我国当前刑事审判模式实践问题产生的原因第31-33页
        3.3.1 我国当前的刑事审判模式实践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第31页
        3.3.2 我国当前的刑事审判模式实践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第31-32页
        3.3.3 我国当前的刑事审判模式实践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第32页
        3.3.4 我国当前的刑事审判模式实践问题产生的自然原因第32-33页
第4章 我国刑事审判模式的完善第33-42页
    4.1 完善我国刑事审判模式的宏观思考第33-36页
        4.1.1 坚持保障人权与打击犯罪的统一第33-34页
        4.1.2 坚持传统继承和法律移植的统一第34页
        4.1.3 坚持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的统一第34-35页
        4.1.4 坚持司法公正与诉讼效率的统一第35-36页
    4.2 完善我国刑事审判模式的具体措施第36-40页
        4.2.1 明确控、审职责第36页
        4.2.2 逐步实行起诉状一本主义第36-37页
        4.2.3 完善证人出庭作证第37页
        4.2.4 增强控辩双方的对抗性第37-38页
        4.2.5 完善被告人的诉讼权利第38页
        4.2.6 加强被害人的诉讼法律地位第38-39页
        4.2.7 完善证据规则第39-40页
    4.3 完善我国刑事审判模式的保障措施第40-42页
        4.3.1 健全法官制度第40页
        4.3.2 构建新型的侦检、法检关系第40页
        4.3.3 促进公民权利观念的增强第40-41页
        4.3.4 重建刑诉原则体系第41-42页
结语第42-43页
参考文献第43-45页
致谢第45-46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46页

论文共4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城市婆媳权力关系研究--以唐山市A社区为例
下一篇:机动车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之死亡赔偿金标准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