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企业经济论文--企业财务管理论文

我国金融支持高科技中小企业发展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第1章 导论第9-19页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9-11页
     ·研究背景第9页
     ·研究意义第9-11页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1-16页
     ·国外研究综述第11-13页
     ·国内研究综述第13-16页
   ·本研究的基本思路与篇章结构第16-17页
     ·思路特点及文章框架第16页
     ·本文的研究方法及创新点第16-17页
   ·相关概念的界定第17-19页
     ·中小企业的内涵第17页
     ·高科技中小企业的内涵第17-19页
第2章 金融支持高科技中小企业理论基础与现状分析第19-29页
   ·金融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理论基础第19-22页
     ·熊彼特创新理论中对金融支持技术创新问题的分析第19页
     ·中小企业金融成长周期理论第19-21页
     ·企业融资的控制理论第21-22页
   ·我国高科技中小企业现有融资环境的局限性第22-24页
     ·缺乏专门的或配套性法规第22-23页
     ·缺乏全面的税收优惠政策第23页
     ·缺乏统一的政策优惠和贴息贷款政策第23-24页
   ·金融体系支持高科技中小企业发展的现存问题第24-29页
     ·我国银行信贷融资存在的问题第24-27页
     ·非银行金融机构方面存在的问题第27页
     ·我国高科技中小企业的创业风险投资尚不成熟第27-29页
第3章 国际上金融支持高科技中小企业发展的经验借鉴第29-36页
   ·金融支持高科技中小企业发展的国际比较第29-32页
     ·美国高科技中小企业融资方式第29-30页
     ·日本高科技中小企业融资方式第30页
     ·德国高科技中小企业融资方式第30-31页
     ·韩国高科技中小企业融资方式第31-32页
   ·不同融资模式促进高科技中小企业发展的特点分析第32-34页
   ·国际经验对中国的启示第34-36页
     ·金融支持体系应与本国国情相适应第34页
     ·完善的信用担保体系是高科技中小企业发展的放大器第34页
     ·商业银行的积极参与是高科技中小企业发展的助推器第34-35页
     ·正确定位政府角色第35-36页
第4章 我国金融支持高科技中小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第36-50页
   ·科技贷款对高科技中小企业发展的支持第36-40页
     ·科技贷款与高科技中小企业生命周期第36-37页
     ·商业银行科技贷款第37页
     ·完善政策性银行对高科技中小企业的资金支持第37-38页
     ·科技银行的建立第38-39页
     ·民间科技贷款与金融租赁第39-40页
   ·政策性金融对高科技中小企业发展的支持第40-42页
     ·加大政府财政资金的投入第40-41页
     ·完善支持高科技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第41页
     ·健全金融性财政政策第41-42页
   ·资本市场对高科技中小企业的资金支持第42-44页
     ·资本市场与高科技企业生命周期第42页
     ·积极推进高科技中小企业的创业板建设第42-43页
     ·在产权交易市场基础上建立场外交易市场第43-44页
   ·风险投资对高科技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支持第44-47页
     ·有效结合政府公共风险资本和社会私人风险资本第45-46页
     ·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实现风险资金来源多元化第46页
     ·加强风险投资专门人才的培养第46页
     ·完善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第46-47页
   ·科技保险对高科技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第47-49页
     ·科技保险的分类第47页
     ·科技保险的运营模式第47-48页
     ·科技保险对高科技中小企业发展的作用第48-49页
   ·完善高科技中小企业的自身建设第49-50页
     ·加快发展,提高管理水平第49页
     ·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第49页
     ·强化诚信意识第49-50页
第5章 案例分析第50-55页
   ·公司简介第50-51页
   ·金融对特锐德公司不同发展阶段的资金支持第51-53页
     ·初创阶段—企业寻求创立资金第51页
     ·成长扩张阶段—企业寻求扩大再生产资金第51-52页
     ·成熟阶段—创业板上市融资第52-53页
   ·总结与启示第53-55页
     ·对特锐德公司融资活动的总结第53-54页
     ·特锐德公司融资途径选择经验的启示第54-55页
参考文献第55-58页
后记第58页

论文共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信用违约互换在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下一篇:上市公司控制权收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