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引言 | 第12-14页 |
绪论 | 第14-35页 |
第一节 科技资源及其重要意义 | 第14-18页 |
1. 基本概念与定义与类型 | 第14-16页 |
2. 科技资源及其共享的重要性 | 第16-17页 |
3. 科技资源整合与科技资源服务的构成 | 第17-18页 |
第二节 科技资源的相关研究 | 第18-20页 |
1. 科学社会学界的研究 | 第18页 |
2. 马克思的对资源与科技的研究 | 第18-19页 |
3. 创新理论对资源的研究 | 第19页 |
4. 经济学界的分析 | 第19-20页 |
5. 科技政策方面的论述 | 第20页 |
第三节 我国科技资源共享的现状及问题 | 第20-27页 |
1. 我国科技资源利用与科技平台建设的阶段与成果 | 第20-23页 |
2. 国内主要科技资源服务平台建设经验分析 | 第23-24页 |
3. 上海科技资源分布与共享现状 | 第24-27页 |
第四节 本文选题的意义及创新之处 | 第27-31页 |
1. 理论意义 | 第28页 |
2. 现实意义 | 第28-29页 |
3. 平台研究的重要性 | 第29-30页 |
4. 主要创新点 | 第30-31页 |
第五节 研究思路与主要方法 | 第31-33页 |
1. 研究思路 | 第31-32页 |
2. 研究内容 | 第32页 |
3. 研究方法 | 第32-33页 |
绪论注释 | 第33-35页 |
第一章 科技资源服务平台建设的理论基础 | 第35-50页 |
第一节 基本理论 | 第35-40页 |
1. 技术创新理论 | 第35-37页 |
2. 创新体系理论 | 第37-38页 |
3. 公共服务理论 | 第38-40页 |
第二节 平台建设与经济发展 | 第40-42页 |
1. 几个基本概念 | 第40-41页 |
2. 平台经济的主要特点 | 第41-42页 |
3. 科技资源服务平台与经济发展 | 第42页 |
第三节 平台与科技服务业 | 第42-48页 |
1. 科技服务业的内涵与特征 | 第42-44页 |
2. 对研究有借鉴的三个发展模式及分析 | 第44-46页 |
3. 存在的问题 | 第46-47页 |
4. 可借鉴的经验 | 第47-48页 |
第一章注释 | 第48-50页 |
第二章 发达国家的科技资源服务现状及可借鉴的经验 | 第50-69页 |
第一节 科技资源服务平台的现状 | 第50-54页 |
1. 发达国家科技资源服务共享方式概况 | 第50-51页 |
2. 发达国家科技资源服务平台研究情况 | 第51-52页 |
3. 国外成功经验对我国建设科技资源服务平台的启示 | 第52-54页 |
第二节 主要发达国家科技资源共享的经验 | 第54-58页 |
1. 美国的国家实验室 | 第54-55页 |
2. 英国的科技中介机构 | 第55-56页 |
3. 德国的主题研究计划 | 第56-57页 |
4. 日本的技术研究组合 | 第57-58页 |
第三节 国外科技资源服务平台的运行模式 | 第58-61页 |
1. 政府支持模式 | 第58-59页 |
2. 间接支持方式 | 第59-60页 |
3. 国外科技资源服务平台的一般模式 | 第60-61页 |
第四节 国外科技资源服务平台支持政策典型案例分析 | 第61-66页 |
1. 案例一:韩国文化产业振兴院 | 第61-62页 |
2. 案例二:西方的MPW公共技术平台发展 | 第62-63页 |
3. 案例三:InnoCentive.com——企业主导的科技资源服务平台模式 | 第63-64页 |
4. 案例四:荷兰创新平台——政府主导的科技资源服务平台模式之一 | 第64-65页 |
5. 案例五:英国的创新平台 | 第65-66页 |
第二章注释 | 第66-69页 |
第三章 科技资源服务平台的结构与功能分析 | 第69-91页 |
第一节 科技资源服务平台的内涵 | 第69-76页 |
1. 平台 | 第69页 |
2. 公共服务平台 | 第69-70页 |
3. 公共技术服务机构 | 第70-72页 |
4. 科技资源服务平台的含义分析 | 第72-74页 |
5. 上海科技资源服务总体状况分析 | 第74-76页 |
第二节 科技资源服务平台产生的背景 | 第76-79页 |
1. 传统创新模式的变化产生新的需求 | 第76-77页 |
2. 科技资源服务平台建设背景分析 | 第77-78页 |
3. 上海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发展情况 | 第78-79页 |
第三节 科技资源服务平台的核心特征 | 第79-82页 |
1. 科技资源服务平台的需求分析 | 第79-80页 |
2. 科技资源服务平台的共性特点 | 第80-81页 |
3. 科技资源服务平台发展特征 | 第81-82页 |
第四节 科技资源服务平台的构成及功能 | 第82-89页 |
1. 科技资源服务平台构成分析 | 第82-83页 |
2. 科技资源服务平台的信任机制研究 | 第83-84页 |
3. 科技资源服务平台的功能分析 | 第84-85页 |
4. 科技资源服务平台主要的服务模式 | 第85-87页 |
5. 科技资源服务平台对创新集群的重要作用 | 第87-89页 |
第三章注释 | 第89-91页 |
第四章 我国科技资源服务平台的运行模式研究 | 第91-112页 |
第一节 科技资源服务平台的核心运行模式 | 第91-95页 |
1. 建设与认定模式 | 第91-92页 |
2. 组织保障机制 | 第92-94页 |
3. 设计机制分析 | 第94-95页 |
4. 科技资源服务平台配置模式 | 第95页 |
第二节 科技资源服务平台的绩效考核机制 | 第95-104页 |
1. 绩效考核机制现状及问题 | 第95-96页 |
2. 科技资源服务平台对外服务的成效体现 | 第96-97页 |
3. 考核体系 | 第97-99页 |
4. 考评指标 | 第99-104页 |
第三节 平台建设的市场机制探索 | 第104-108页 |
1. 我国平台建设市场化现状 | 第105页 |
2. 平台市场化运作的问题 | 第105-106页 |
3. 市场化运作的途径选择 | 第106-108页 |
第四章注释 | 第108-112页 |
第五章 我国平台建设相适应的体制机制研究 | 第112-137页 |
第一节 服务技术创新的科技资源服务平台建设对策建议 | 第112-116页 |
1. 科技资源服务平台建设与运行政策制度问题分析 | 第112-113页 |
2. 加快完善中央、部门和地方相关政策制度框架体系 | 第113-115页 |
3. 健全规范平台建设运行过程中的相关政策制度内容 | 第115-116页 |
第二节 科技资源服务平台的人才队伍建设研究 | 第116-123页 |
1. 我国科技资源服务平台人才队伍需求与现状分析 | 第117-119页 |
2. 科技资源服务平台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119-120页 |
3. 科技资源服务平台人才队伍建设的措施与建议 | 第120-123页 |
第三节 科技资源服务平台建设的投入方式研究 | 第123-132页 |
1. 发展现状 | 第123-124页 |
2. 问题分析 | 第124-126页 |
3. 关于平台建设投入模式的建议 | 第126-130页 |
4. 针对目前平台投入的对策建议 | 第130-132页 |
第四节 平台建设激励机制的构建 | 第132-136页 |
1. 政府作用 | 第132-133页 |
2. 物质性激励 | 第133-134页 |
3. 非物质性激励 | 第134-136页 |
第五章注释 | 第136-137页 |
第六章 上海科技资源服务平台的政策法律支撑体系研究 | 第137-159页 |
第一节 上海科技资源共享现状分析 | 第137-147页 |
1. 上海科技信息资源共享需求分析 | 第137-138页 |
2. 上海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分析 | 第138-139页 |
3. 科技文献共享供需分析 | 第139-141页 |
4. 科学数据共享供需分析 | 第141-143页 |
5. 实验动物共享分析 | 第143-144页 |
6. 组织样本库共享分析 | 第144-145页 |
7. 科技资源服务平台建设与发展 | 第145-147页 |
第二节 上海科技资源服务平台发展状况与问题 | 第147-151页 |
1. 上海科技资源服务法规与政策状况 | 第147-149页 |
2. 上海科技资源服务存在的问题 | 第149-151页 |
第三节 上海科技资源服务政策法律体系完善的建议 | 第151-157页 |
1. 推动建立科技资源信息披露制度 | 第152-153页 |
2. 实行科技资源宏观统筹 | 第153-154页 |
3. 注重存量资源的综合利用 | 第154页 |
4. 完善增量科技资源新购评议制度 | 第154-155页 |
5. 建立共享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 | 第155-156页 |
6. 发挥科技资源服务平台的作用 | 第156-157页 |
第六章注释 | 第157-159页 |
总结 | 第159-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163-168页 |
后记 | 第168-1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