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中国史论文--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公元1840年)论文

从敌视对抗到共存互利:10世纪前胡、汉间的冲突、磨合与妥协

中文提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序论第9-39页
第一章 农、牧帝国从漠然对抗到对话意识的萌发(B.C.210年代至B.C.50年代)第39-87页
    第一节 从攘斥夷狄到遭遇胡人第39-63页
        1、华夏扩张时代记录中的蛮夷戎狄和胡人第39-43页
        2、形象鲜明的匈奴:汉朝对危机的应对第43-59页
        3、《史记·匈奴列传》:对外族叙事的突破与局限第59-63页
    第二节 从全面对抗到探索和平之道(公元前3世纪末至1世纪中叶)第63-77页
        1、从和亲走向战争:汉朝与匈奴之间全面对抗的爆发第63-70页
        2、短暂的休战:汉朝将匈奴纳入朝贡关系首次努力的失败与战端重开第70-74页
        3、对抗的缓和与谋和努力的继续:汉朝政策的转变与匈奴的衰弱第74-77页
    第三节 有缺陷的观察:和亲与武力征讨受挫的原因分析第77-87页
        1、“长诈之国”匈奴的无奈:和亲失败的原因分析第77-81页
        2、“铁板一块”的匈奴:汉朝对匈奴武力征伐的挫折第81-87页
第二章 和平共存的意外实现(B.C.50年代至A.D.4世纪初)第87-143页
    第一节 游牧人对汉地策略的转折:“边界内战略”的开端及其他第87-97页
        1、孤注一掷的匈奴及汉朝的反应:呼韩邪降汉大略第87-89页
        2、胡、汉间长期和平的实现:“边界内战略”的价值及郅支败亡的影响第89-92页
        3、和平相处之道:匈奴外交技巧的成熟及对汉朝信任的建立第92-96页
        4、双刃剑:“呼韩邪模式”对胡、汉双方的影响略述第96-97页
    第二节 开放的边界:汉地对“呼韩邪”模式的回应第97-130页
        1、东汉初年开放的边界如何成为可能第99-113页
        2、东汉边疆策略的调整与实行第113-130页
    第三节 “呼韩邪模式”的持续影响:东汉至魏晋时期的胡、汉关系第130-143页
        1、失败的尝试:匈奴的第二次分裂与南匈奴降汉第130-134页
        2、分裂的草原:开放边界下的游牧人与汉地第134-143页
第三章 渐趋汉化的游牧人与草原游牧人从对抗到合作的重演(A.D.380年代至530年代)第143-213页
    第一节 新一轮胡汉对峙的开始第144-161页
        1、从开放的边界到模糊的边界:以拓跋政权为中心的考察第144-151页
        2、并力南向:柔然的崛起第151-161页
    第二节 由胡而汉:北魏对草原政策的三个阶段第161-182页
        1、“魏氏祖宗,扬威曜武”:北魏对柔然的深追穷讨(道武帝至太武帝时期)第161-176页
        2、“穷寇远遁,不可追”:北魏对柔然的积极防御第176-177页
        3、“用夏制夷,莫如城郭”:北魏对柔然政策向汉式王朝的转化第177-182页
    第三节 从救危亡到求资源:柔然对北魏的应对之道第182-193页
        1、远交近攻:柔然的生存策略第184-189页
        2、“抗敌国之书,不修臣敬”:朝贡关系下的柔然与北魏第189-193页
    附表:北魏诸帝巡幸、亲征表第193-213页
第四章 尘埃落定的朝贡体系:6至9世纪胡、汉关系的曲折历程第213-247页
    第一节 逆转的朝贡体系与“边界内战略”:公元530年代至7世纪初胡汉关系新的尝试和突破第213-226页
        1、朝贡体系逆转的开始:再次面对分裂汉地的柔然第213-215页
        2、朝贡体系逆转的完成:胡、汉合力作用下的朝贡体系新形态第215-221页
        3、刚性的经济需求与弹性的政治诉求:突厥逆转朝贡体系的不可持续性第221-226页
    第二节 扭转乾坤:6至7世纪隋唐王朝朝贡主导权的重新确立第226-238页
        1、以离间驭突厥:隋、唐两代离间突厥的时代背景及大致经过第226-238页
    第三节 朝贡体系的最终稳定:唐与突厥第二汗国及回纥的朝贡关系(公元680年代至840 年代)第238-247页
        1、“父子之国”:唐与东突厥第二汗国的朝贡关系第238-242页
        2、“约为兄弟”的册封者与受封者:回纥汗国对朝贡体系的接受第242-247页
余论第247-255页
参考文献第255-263页
后记第263-264页

论文共2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青少年网络人格培育中的动力结构分析
下一篇:实时电能质量分析理论与技术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