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34页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基坑围护结构变形特点 | 第11-18页 |
1.2.1 围护结构变形形式 | 第11-12页 |
1.2.2 围护结构变形的简化预测方法 | 第12-15页 |
1.2.3 围护结构变形的数值计算 | 第15-18页 |
1.3 坑外土体位移特点 | 第18-24页 |
1.3.1 坑外地表土体位移 | 第18-21页 |
1.3.2 坑外深层土体位移 | 第21-23页 |
1.3.3 基坑开挖影响分区 | 第23-24页 |
1.4 基坑开挖对坑外既有隧道的影响 | 第24-33页 |
1.4.1 工程案例 | 第24-25页 |
1.4.2 隧道变形的预测方法 | 第25-28页 |
1.4.3 隧道安全性判断标准 | 第28-33页 |
1.5 本文主要工作 | 第33-34页 |
第二章 仁恒海河广场Ⅲ期项目基坑支护结构变形分析 | 第34-44页 |
2.1 工程概况 | 第34-37页 |
2.1.1 工程简介 | 第34页 |
2.1.2 工程地质条件 | 第34-36页 |
2.1.3 水文地质条件 | 第36页 |
2.1.4 基坑周边环境情况 | 第36-37页 |
2.2 基坑围护结构设计方案及实测结果分析 | 第37-42页 |
2.2.1 基坑围护结构设计方案 | 第37页 |
2.2.2 基坑施工工况 | 第37-38页 |
2.2.3 基坑围护桩测斜实测结果分析 | 第38-42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三章 不同围护结构变形模式对坑外土体变形特性影响的分析与对比 | 第44-88页 |
3.1 引言 | 第44页 |
3.2 有限元计算模型介绍 | 第44-49页 |
3.2.1 模型几何尺寸 | 第45页 |
3.2.2 模型土体参数 | 第45-46页 |
3.2.3 模型围护结构和支撑参数 | 第46-47页 |
3.2.4 模型施工工况 | 第47页 |
3.2.5 模型计算结果验证 | 第47-49页 |
3.3 围护结构内凸型变形情况下基坑深层土体变形特性分析 | 第49-65页 |
3.3.1 围护结构水平位移 | 第50-51页 |
3.3.2 基坑开挖引起的土体变形 | 第51-60页 |
3.3.3 基坑开挖引起的土体应变 | 第60-65页 |
3.4 围护结构不同变形模式下坑外深层土体变形特性对比分析 | 第65-85页 |
3.4.1 不同模式下坑外深层土体变形曲线对比分析 | 第65-76页 |
3.4.2 不同模式下坑外深层土体应变曲线对比分析 | 第76-8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85-88页 |
第四章 不同围护结构变形模式对坑外既有隧道变形特性影响的分析与对比 | 第88-140页 |
4.1 引言 | 第88页 |
4.2 有限元计算模型介绍 | 第88-91页 |
4.2.1 模型几何尺寸 | 第88-90页 |
4.2.2 模型材料参数及单元选择 | 第90页 |
4.2.3 模型施工工况 | 第90-91页 |
4.3 围护结构内凸型变形情况下坑外既有隧道变形和内力特性分析 | 第91-113页 |
4.3.1 基坑开挖过程中隧道变形及弯矩增量变化 | 第91-98页 |
4.3.2 基坑开挖对不同位置隧道变形与内力的影响 | 第98-109页 |
4.3.3 坑外隧道的变形影响区划分 | 第109-113页 |
4.4 围护结构不同变形模式下坑外既有隧道变形和内力特性分析与比较 | 第113-138页 |
4.4.1 围护结构悬臂型变形模式 | 第113-122页 |
4.4.2 围护结构复合型变形模式 | 第122-128页 |
4.4.3 围护结构踢脚型变形模式 | 第128-136页 |
4.4.4 不同模式对坑外隧道影响区划分的对比 | 第136-13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38-140页 |
第五章 大悦城 B 地块深基坑几种支护设计方案的比较 | 第140-152页 |
5.1 工程概况 | 第140-143页 |
5.1.1 工程简介及特点 | 第140页 |
5.1.2 工程地质条件 | 第140-141页 |
5.1.3 水文地质条件 | 第141-142页 |
5.1.4 基坑周边环境情况 | 第142-143页 |
5.2 基坑围护结构设计方案及计算结果 | 第143-146页 |
5.2.1 围护结构设计方案 | 第143-144页 |
5.2.2 基坑开挖对隧道影响的计算结果分析 | 第144-146页 |
5.3 不同基坑围护结构设计方案比较 | 第146-14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49-15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52-156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152-154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154-156页 |
参考文献 | 第156-166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166-168页 |
致谢 | 第1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