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3-3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7页 |
1.1.1 室内空气污染问题严峻 | 第13-15页 |
1.1.2 我国家具产业蓬勃发展 | 第15-17页 |
1.2 国内外 VOCs 标识研究综述 | 第17-34页 |
1.2.1 国外标识综述 | 第17-28页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第28-34页 |
1.2.3 总结与评价 | 第34页 |
1.3 本课题研究内容 | 第34-36页 |
第2章 密闭舱性能对 C-history 方法影响研究 | 第36-68页 |
2.1 引论 | 第36页 |
2.2 C-history 方法原理 | 第36-39页 |
2.3 C-history 方法影响因素分析 | 第39-55页 |
2.3.1 背景浓度 | 第39-42页 |
2.3.2 漏气率 | 第42-44页 |
2.3.3 壁面吸附性 | 第44-48页 |
2.3.4 空气混合度 | 第48-52页 |
2.3.5 气流速度 | 第52-55页 |
2.4 不同建材散发特性下各影响因素研究 | 第55-66页 |
2.4.1 背景浓度 | 第55-57页 |
2.4.2 漏气率 | 第57-60页 |
2.4.3 壁面吸附性 | 第60-63页 |
2.4.4 空气混合度 | 第63-64页 |
2.4.5 气流速度 | 第64-66页 |
2.5 小结 | 第66-68页 |
第3章 环境舱性能测试与分析 | 第68-95页 |
3.1 引论 | 第68页 |
3.2 测试原理 | 第68-70页 |
3.2.1 通风舱 | 第68-69页 |
3.2.2 密闭舱 | 第69-70页 |
3.3 性能评定方法 | 第70-75页 |
3.3.1 测试误差来源分析 | 第70-71页 |
3.3.2 不确定度评定理论概述 | 第71-72页 |
3.3.3 模型及分析方法 | 第72-75页 |
3.4 测试仪器装置及测试步骤 | 第75-77页 |
3.4.1 仪器装置 | 第75-76页 |
3.4.2 实验步骤 | 第76-77页 |
3.5 结果及讨论 | 第77-93页 |
3.5.1 回收率测试 | 第77-80页 |
3.5.2 不确定度分量评定 | 第80-88页 |
3.5.3 环境舱性能不确定度计算与讨论 | 第88-91页 |
3.5.4 测试误差改进措施探讨 | 第91-93页 |
3.6 小结 | 第93-95页 |
第4章 家具 VOCs 散发标识认证类型研究 | 第95-115页 |
4.1 引论 | 第95页 |
4.2 我国产品认证制度及问题分析 | 第95-96页 |
4.3 多属性决策模型 | 第96-99页 |
4.4 属性指标量化方法 | 第99-106页 |
4.4.1 产品风险水平 | 第99-102页 |
4.4.2 政策可行性 | 第102-103页 |
4.4.3 产业及市场现状 | 第103页 |
4.4.4 属性权重 | 第103-106页 |
4.5 结果及讨论 | 第106-114页 |
4.5.1 产品风险水平 | 第106-107页 |
4.5.2 政策可行性 | 第107-108页 |
4.5.3 产业及市场现状 | 第108-109页 |
4.5.4 属性权重 | 第109-112页 |
4.5.5 结果汇总与讨论 | 第112-114页 |
4.6 小结 | 第114-115页 |
第5章 家具标识认证实施方案研究 | 第115-120页 |
5.1 引论 | 第115页 |
5.2 认证实施方案及各环节分析 | 第115-118页 |
5.2.1 认证委托和受理 | 第116页 |
5.2.2 工厂检查 | 第116页 |
5.2.3 产品抽样及检测 | 第116-118页 |
5.2.4 认证结果评价与批准 | 第118页 |
5.2.5 获证后监督及市场监管 | 第118页 |
5.3 我国家具 VOCs 散发标识体系今后发展探讨 | 第118-119页 |
5.4 小结 | 第119-120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0-122页 |
6.1 结论 | 第120-121页 |
6.2 展望 | 第121-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30页 |
致谢 | 第130-132页 |
附录A 特定背景浓度下密闭舱内板材 VOCs 散发浓度求解 | 第132-135页 |
附录B 产品风险水平评价细则 | 第135-138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38-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