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意义及方法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3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综述 | 第12-19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3.3 国内外文献综述简析 | 第18-19页 |
1.4 相关概念与研究范围界定 | 第19-20页 |
1.4.1 微气候热舒适评价指数 | 第19页 |
1.4.2 住区街道空间 | 第19页 |
1.4.3 微气候数值模拟 | 第19-20页 |
1.4.4 研究范围的界定 | 第20页 |
1.5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20-23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5.2 研究框架 | 第21-23页 |
第2章 微气候热舒适与住区街道空间的基础研究 | 第23-32页 |
2.1 城市与气候学 | 第23-25页 |
2.1.1 城市气候的基本特征 | 第23-24页 |
2.1.2 寒地微气候热舒适性研究季节选取 | 第24-25页 |
2.1.3 城市小气候特征 | 第25页 |
2.2 街道微气候特征 | 第25-28页 |
2.2.1 热平衡特征 | 第25-26页 |
2.2.2 风环境特征 | 第26-27页 |
2.2.3 日射特征 | 第27页 |
2.2.4 热环境特征 | 第27-28页 |
2.3 住区街道空间特征 | 第28-31页 |
2.3.1 交通特征 | 第28页 |
2.3.2 公共生活特征 | 第28-29页 |
2.3.3 行为模式特征 | 第29-3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3章 哈尔滨住区街道微气候实测调查与数值模拟 | 第32-65页 |
3.1 实测调查的时间、对象、内容及方法 | 第32-35页 |
3.1.1 哈尔滨气候概况 | 第32页 |
3.1.2 实测调查时间 | 第32-33页 |
3.1.3 实测调查对象 | 第33-34页 |
3.1.4 实测调查内容 | 第34页 |
3.1.5 实测调查方法 | 第34-35页 |
3.2 实测点的分布安排 | 第35-36页 |
3.3 数值模拟方法选择 | 第36-38页 |
3.3.1 数值模拟软件选择 | 第36-37页 |
3.3.2 数值模拟基本假设条件 | 第37-38页 |
3.3.3 数值模拟其他说明 | 第38页 |
3.4 住区街道微气候实测与数值模拟分析 | 第38-64页 |
3.4.1 不同朝向街道 | 第38-41页 |
3.4.2 不同高宽比街道 | 第41-45页 |
3.4.3 不同两侧建筑高度差街道 | 第45-54页 |
3.4.4 不同开口形式街道 | 第54-59页 |
3.4.5 不同裙房形式街道 | 第59-62页 |
3.4.6 微气候热舒适实测评价 | 第62-64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4章 热舒适空间评价体系构建与选择优化建议 | 第65-99页 |
4.1 微气候热舒适空间评价体系构建 | 第65-86页 |
4.1.1 微气候热舒适性空间量化分区方法 | 第65-69页 |
4.1.2 各微气候影响因子权重的确定及权重后计算 | 第69-85页 |
4.1.3 实测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的比对检测 | 第85-86页 |
4.2 不同类型街道微气候热舒适空间对比分析 | 第86-94页 |
4.2.1 不同朝向街道 | 第86-87页 |
4.2.2 不同高宽比街道 | 第87-88页 |
4.2.3 不同两侧建筑高度差街道 | 第88-91页 |
4.2.4 不同开口形式街道 | 第91-93页 |
4.2.5 不同裙房形式街道 | 第93-94页 |
4.3 街道微气候热舒适空间选择优化建议 | 第94-9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7-99页 |
结论 | 第99-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7页 |
附录 1 数值模拟图 | 第107-137页 |
附录 2 有效实测点风速与空气温度情况 | 第137-14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41-143页 |
致谢 | 第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