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澍批判性文人品格下的建筑创作解析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6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1.1 选题的背景 | 第11页 |
1.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方法 | 第12-23页 |
1.2.1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2-18页 |
1.2.2 王澍的建筑创作历程 | 第18-20页 |
1.2.3 相关概念解析 | 第20-22页 |
1.2.4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1.4 论文框架 | 第25-26页 |
第2章 不与同流的边际思维 | 第26-54页 |
2.1 “业余”建筑师 | 第26-36页 |
2.1.1 游离主流 | 第27-30页 |
2.1.2 淡化标准 | 第30-33页 |
2.1.3 审思现代 | 第33-36页 |
2.2 “文人”建筑师 | 第36-46页 |
2.2.1 “文人”的情怀 | 第37-40页 |
2.2.2 “文人”的情趣 | 第40-43页 |
2.2.3 “文人”的创作 | 第43-46页 |
2.3 “小品”建筑师 | 第46-52页 |
2.3.1 放大“细节” | 第47-49页 |
2.3.2 夸张“粗略” | 第49-51页 |
2.3.3 扩大“建筑” | 第51-5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3章 实验隐逸的传统解构 | 第54-84页 |
3.1 传统建筑形体的“转置性”演绎 | 第55-64页 |
3.1.1 传统形象的“修辞”演变 | 第56-59页 |
3.1.2 建筑界面的剥离消隐 | 第59-61页 |
3.1.3 传统范型的延异错动 | 第61-64页 |
3.2 传统建筑空间的“叠置性”改造 | 第64-72页 |
3.2.1 空间组织“游戏化” | 第64-67页 |
3.2.2 空间尺度“错觉化” | 第67-69页 |
3.2.3 空间功能“异质化” | 第69-72页 |
3.3 传统建筑细部的“变构性”操作 | 第72-82页 |
3.3.1 废旧材料的拼贴 | 第73-77页 |
3.3.2 传统片段的戏耍 | 第77-79页 |
3.3.3 营造节点的异动 | 第79-8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第4章 融汇古今的变异形式 | 第84-108页 |
4.1 承转传统布局关系的衍变系统 | 第85-94页 |
4.1.1 “主体空缺”的建筑环境 | 第86-88页 |
4.1.2 “自然摆动”的群体格局 | 第88-92页 |
4.1.3 “尺度幻象”的个体关联 | 第92-94页 |
4.2 淡化时间界限的差异性建筑品貌 | 第94-101页 |
4.2.1 时空转行的建筑场景 | 第95-98页 |
4.2.2 既新又旧的建筑立面 | 第98-100页 |
4.2.3 且行且换的建筑形态 | 第100-101页 |
4.3 偏移传统形式的非正式传统符号 | 第101-106页 |
4.3.1 “陌生化”的构件符号 | 第102-104页 |
4.3.2 “戏剧性”的肌理符号 | 第104-10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06-108页 |
结论 | 第108-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15页 |
附录 1 王澍生平作品目录 | 第115-117页 |
附录 2 王澍获奖年表 | 第117-11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8-120页 |
致谢 | 第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