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6页 |
1.1 滇池蓝藻污染现状及其危害 | 第11-13页 |
1.1.1 滇池蓝藻的污染现状 | 第11-12页 |
1.1.2 滇池蓝藻的危害 | 第12-13页 |
1.2 滇池蓝藻的治理现状 | 第13-18页 |
1.2.1 蓝藻的治理方法 | 第13-15页 |
1.2.2 滇池蓝藻的治理措施 | 第15-16页 |
1.2.3 滇池蓝藻目前的处理方式及成效 | 第16-18页 |
1.3 蓝藻综合利用现状 | 第18-21页 |
1.3.1 蓝藻简介 | 第18-19页 |
1.3.2 蓝藻的综合利用现状 | 第19-20页 |
1.3.3 目前存在的问题 | 第20-21页 |
1.4 藻毒素的处理的研究现状 | 第21-23页 |
1.4.1 蓝藻毒素的简介 | 第21-22页 |
1.4.2 藻毒素的危害 | 第22页 |
1.4.3 藻毒素的处理方法及利弊 | 第22-23页 |
1.5 沼气发酵降解微囊藻毒素的研究现状 | 第23-24页 |
1.6 选题的提出、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4-26页 |
1.6.1 选题的提出 | 第24页 |
1.6.2 研究内容 | 第24页 |
1.6.3 研究的意义及创新点 | 第24-26页 |
第2章 不同接种物滇池蓝藻沼气发酵的实验研究 | 第26-35页 |
2.1 前言 | 第26-27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7-29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27页 |
2.2.2 实验装置 | 第27-28页 |
2.2.3 实验设计 | 第28页 |
2.2.4 分析项目及测定方法 | 第28-29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9-33页 |
2.3.1 产气情况分析 | 第29-30页 |
2.3.2 产气速率分析 | 第30-31页 |
2.3.3 发酵前后 TS、VS 和 pH 值比较 | 第31-32页 |
2.3.4 不同接种物滇池蓝藻沼气发酵产气潜力比较 | 第32-3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3章 不同处理方式滇池蓝藻沼气发酵的实验研究 | 第35-45页 |
3.1 前言 | 第35-36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36-38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36页 |
3.2.2 实验装置 | 第36-37页 |
3.2.3 实验设计 | 第37页 |
3.2.4 分析项目及测定方法 | 第37-38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8-43页 |
3.3.1 产气情况分析 | 第38-40页 |
3.3.2 产气速率分析 | 第40-41页 |
3.3.3 发酵前后 TS、VS 和 pH 值比较 | 第41-42页 |
3.3.4 不同接种物滇池蓝藻沼气发酵产气潜力比较 | 第42-4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4章 不同温度滇池蓝藻沼气发酵降解藻毒素的实验研究 | 第45-64页 |
4.1 前言 | 第45-46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46-49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46页 |
4.2.2 实验装置 | 第46页 |
4.2.3 实验设计 | 第46-48页 |
4.2.4 测试项目及分析方法 | 第48-49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49-62页 |
4.3.1 不同温度滇池蓝藻沼气发酵的产气情况分析 | 第49-54页 |
4.3.2 不同温度滇池蓝藻沼气发酵 pH 变化分析 | 第54-56页 |
4.3.3 不同温度滇池蓝藻沼气发酵藻毒素降解分析 | 第56-59页 |
4.3.4 35℃下滇池蓝藻沼气发酵产气、pH 和藻毒素降解相关分析 | 第59-6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5章 不同添加量滇池蓝藻沼气发酵降解藻毒素的实验研究 | 第64-82页 |
5.1 前言 | 第64-65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65-67页 |
5.2.1 实验材料 | 第65页 |
5.2.2 实验装置 | 第65页 |
5.2.3 实验设计 | 第65-66页 |
5.2.4 测试项目及分析方法 | 第66-67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67-81页 |
5.3.1 不同添加量滇池蓝藻沼气发酵的产气情况分析 | 第67-73页 |
5.3.2 不同添加量滇池蓝藻沼气发酵 pH 变化分析 | 第73-74页 |
5.3.3 不同添加量滇池蓝藻沼气发酵藻毒素降解分析 | 第74-77页 |
5.3.4 40%滇池蓝藻添加量沼气发酵产气、pH 和藻毒素降解相关分析 | 第77-8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2-84页 |
6.1 结论 | 第82页 |
6.2 展望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88-89页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