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伦理学(道德哲学)论文--伦理学理论与方法论论文--伦理学与其他科学的关系论文--道德与环境论文

环境伦理学的新理论模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8页
    1.1 伦理与伦理学第10-11页
    1.2 环境伦理学第11-14页
        1.2.1 环境伦理学的定义与任务第11页
        1.2.2 环境伦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第11-12页
        1.2.3 环境伦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第12页
        1.2.4 西方环境伦理学的发展阶段第12-14页
    1.3 中国的环境伦理学发展现状第14页
    1.4 本文的研究意义第14-15页
    1.5 本文的框架、研究方法与研究路线第15-18页
第二章 环境伦理学的理论模型及弊端第18-26页
    2.1 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学第18-21页
        2.1.1 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学的流派第18-19页
        2.1.2 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学的基本观点第19页
        2.1.3 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学的弊端第19-21页
    2.2 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学第21-25页
        2.2.1 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学的流派第21-23页
        2.2.2 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学的基本观点第23页
        2.2.3 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学的弊端第23-25页
    2.3 本章小结第25-26页
第三章 环境伦理学理论模型的本体批判第26-33页
    3.1 本体与本体论第26-27页
    3.2 环境伦理学与本体论的关系第27-28页
    3.3 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学的本体分析第28-30页
        3.3.1 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学的本体分析第28-29页
        3.3.2 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学的本体分析第29-30页
    3.4 对理性本体论与感性本体论的批判第30-31页
        3.4.1 对理性本体论的批判第30页
        3.4.2 对感性本体论的批判第30-31页
    3.5 理性本体论与感性本体论的思维方式第31-32页
    3.6 本章小结第32-33页
第四章 基于信息本体论的和谐生态伦理观第33-74页
    4.1 本体论的转向第33-37页
        4.1.1 物理学上空的“小小乌云”第33-34页
        4.1.2 存在者之思的终结第34-36页
        4.1.3 传统的信息本体论第36-37页
    4.2 信息本体论第37-56页
        4.2.1 最大信息熵原理第37-39页
        4.2.2 最大信息熵的拓展:信息本体艾克第39-56页
    4.3 信息本体论对理性本体论和感性本体论的超越第56-58页
    4.4 和谐生态伦理观的基本观点第58-72页
        4.4.1 世界图景第58-60页
        4.4.2 人与自然的关系第60-62页
        4.4.3 和谐理论第62-65页
        4.4.4 自然的价值及自然的权利第65-68页
        4.4.5 真善美第68-70页
        4.4.6 人性自由第70-72页
    4.5 本章小结第72-74页
第五章 案例分析第74-84页
    5.1 转基因食品的环境伦理学分析第74-76页
    5.2 可持续发展观的环境伦理学分析第76-79页
    5.3 环境正义的环境伦理学分析第79-82页
    5.4 本章小结第82-84页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第84-93页
    6.1 本文的主要内容第84-85页
    6.2 本文的创新点第85-87页
    6.3 本文的不足第87页
    6.4 展望第87-93页
        6.4.1 基于“艾克”的一种新宇宙学模型第87-89页
        6.4.2 对宇宙大爆炸的猜想第89-91页
        6.4.3 基于 MFP 的新科学技术革命第91页
        6.4.4 具体复杂现象演化的典型应用案例第91-92页
        6.4.5 环境伦理学走向实践第92-93页
参考文献第93-99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99-100页
致谢第100页

论文共10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明清佛教丛林子孙化宗法化现象研究
下一篇:刘勰《文心雕龙》“通变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