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问题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4页 |
0.导论 | 第14-18页 |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4-15页 |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意义 | 第15页 |
·研究的思路及基本框架 | 第15-18页 |
1.文献综述 | 第18-24页 |
·非正规金融的内涵 | 第18-20页 |
·国外学者对于非正规金融内涵的解释 | 第18页 |
·国内学者对非正规金融内涵的解释 | 第18-20页 |
·非正规金融的成因研究 | 第20-22页 |
·基于信息不对称的分析 | 第20页 |
·基于金融抑制论和市场分割假说的分析 | 第20-21页 |
·基于制度经济学的分析 | 第21-22页 |
·非正规金融的发展趋势研究 | 第22-23页 |
·非正规金融和正规金融的关系研究 | 第23-24页 |
·替代关系 | 第23页 |
·互补关系 | 第23-24页 |
2.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发展现状 | 第24-33页 |
·三十年来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发展 | 第24-28页 |
·我国非正规金融的历史渊源 | 第24-26页 |
·改革之后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发展 | 第26-28页 |
·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的现状 | 第28-33页 |
·当前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的主要形式 | 第28-30页 |
·当前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的特点 | 第30-33页 |
3.非正规金融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影响 | 第33-38页 |
·农村非正规金融的作用分析 | 第33-37页 |
·正规金融发展与我国经济增长的悖论 | 第33-34页 |
·非正规金融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 第34-37页 |
·农村非正规金融的消极影响 | 第37-38页 |
·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金融秩序 | 第37页 |
·非正规金融引起了社会的不安定 | 第37页 |
·高利贷性质 | 第37-38页 |
4.非正规金融的利率分析 | 第38-46页 |
·利率决定理论 | 第38-40页 |
·马克思的利率决定理论 | 第38页 |
·古典学派的储蓄投资理论 | 第38-39页 |
·凯恩斯的流动偏好理论 | 第39-40页 |
·可贷资金模型 | 第40页 |
·我国非正规金融的利率分析 | 第40-46页 |
·各国的非正规金融利率水平(1968-1971) | 第40-41页 |
·非正规金融的利率决定 | 第41-42页 |
·温州利率决定的模型分析 | 第42-43页 |
·温州非正规金融的利率分析 | 第43-46页 |
5.促进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健康发展 | 第46-56页 |
·对非正规金融三种变迁路径的评价 | 第46-47页 |
·农村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的关系 | 第47-48页 |
·非正规金融和正规金融的替代性 | 第47-48页 |
·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的互补性 | 第48页 |
·引导非正规金融发展的原则 | 第48-50页 |
·区别引导原则 | 第48-49页 |
·疏堵结合原则 | 第49页 |
·非正规金融与正规金融共同发展原则 | 第49-50页 |
·监管与创新并存 | 第50页 |
·促进非正规金融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 | 第50-56页 |
·合法化经营,鼓励组建新型金融主体 | 第51-54页 |
·建立适合非正规金融发展的监管机制 | 第54页 |
·优化非正规金融发展的政策环境 | 第54-56页 |
结语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后记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在读期间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