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地方农业经济论文

重庆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基于马克思经济发展思想的分析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6页
    1.1 选题背景第8-9页
        1.1.1 理论依据第8页
        1.1.2 现实依据第8-9页
    1.2 选题意义第9-11页
        1.2.1 理论意义第9-10页
        1.2.2 现实意义第10-11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3页
        1.3.1 国内研究现状第11-13页
        1.3.2 国外研究现状第13页
    1.4 研究方法与内容第13-16页
        1.4.1 研究方法第13-14页
        1.4.2 研究内容第14-16页
第二章 经济发展方式及转变的相关概念第16-22页
    2.1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含义第16-18页
        2.1.1 经济增长的含义第16-17页
        2.1.2 经济发展的含义第17-18页
    2.2 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第18-20页
        2.2.1 经济增长方式第18页
        2.2.2 经济发展方式第18-19页
        2.2.3 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第19-20页
    2.3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内涵第20-22页
第三章 马克思经济发展思想及现实意义第22-32页
    3.1 马克思经济发展思想的形成过程第22-24页
        3.1.1 马克思经济发展思想的萌芽第22-23页
        3.1.2 马克思经济发展思想的形成第23页
        3.1.3 马克思经济发展思想的发展第23-24页
    3.2 马克思经济发展思想的科学内涵第24-29页
        3.2.1 经济发展的两重性思想第24-25页
        3.2.2 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比例性思想第25-27页
        3.2.3 经济发展的效率性思想第27页
        3.2.4 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思想第27-28页
        3.2.5 经济发展的“人本”思想第28-29页
        3.2.6 经济发展的目的性思想第29页
    3.3 马克思经济发展思想的现实意义第29-32页
第四章 重庆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证分析第32-47页
    4.1 重庆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第32-35页
        4.1.1 农村经济结构第32-33页
        4.1.2 农村居民收入第33页
        4.1.3 农业科技水平第33-34页
        4.1.4 农村基础建设第34页
        4.1.5 统筹城乡改革第34-35页
    4.2 重庆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评价指标体系第35-39页
        4.2.1 指标体系的构建第35-39页
        4.2.2 评价方法的选择第39页
    4.3 重庆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证分析第39-42页
        4.3.1 重庆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评价指标权值确定第40-41页
        4.3.2 重庆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综合得分第41-42页
    4.4 重庆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程指标体系测评评价第42-47页
第五章 重庆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约因素第47-54页
    5.1 经济结构的不合理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第47-49页
        5.1.1 农业种植业比重过高,产业结构不合理第48页
        5.1.2 农业科技含量低,土地出产率不高第48-49页
        5.1.3 政府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分配体系不完善第49页
    5.2 生态环境失衡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第49-51页
        5.2.1 森林覆盖率低,水土流失面积大第50页
        5.2.2 人、自然、社会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第50页
        5.2.3 缺乏生态意识,忽视环境保护第50-51页
    5.3 人力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第51页
    5.4 基础设施落后对经济发展的制约第51-53页
        5.4.1 水利灌溉设施紧缺,制约经济发展第52页
        5.4.2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统筹规划与科学的管理第52页
        5.4.3 交通设施、人居环境相对落后,制约经济发展第52-53页
    5.5 政策支持度较低,制约经济发展第53-54页
第六章 促进重庆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对策第54-65页
    6.1 依靠科技进步,优化升级产业结构第54-56页
        6.1.1 积极发展农村第一、第三产业,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第55页
        6.1.2 依靠科技,发展现代农业第55页
        6.1.3 进一步完善政府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的分配体系第55-56页
    6.2 注重生态保护,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第56-58页
        6.2.1 推进节能减排,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第56-57页
        6.2.2 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方式第57-58页
    6.3 坚持以人为本,提高人力资源素质第58-61页
        6.3.1 重视农村人力资源,提高人力资本利用率第59-60页
        6.3.2 加大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的力度第60-61页
    6.4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经济发展能力第61-63页
        6.4.1 生产资料优先发展第61页
        6.4.2 生产资料发展对基础设施的依赖第61页
        6.4.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第61-63页
    6.5 完善各项法制法规,将其纳入法制化轨道第63-65页
结论第65-66页
致谢第66-67页
参考文献第67-71页
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及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W县供电公司客户满意度研究
下一篇:重庆消防战勤物流现代化体系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