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事件中微博传播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插图索引 | 第11-12页 |
附表索引 | 第12-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3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3-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4-20页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4-18页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8-20页 |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0-22页 |
1.3.1 微博的概念界定 | 第20页 |
1.3.2 公共事件的概念界定 | 第20-21页 |
1.3.3 微博与公共事件 | 第21-22页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22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第2章 微博传播的内在机理 | 第23-36页 |
2.1 微博的传播模式 | 第23-26页 |
2.1.1 核心边缘模式 | 第23-24页 |
2.1.2 裂变式传播模式 | 第24-26页 |
2.1.3 多级传播模式 | 第26页 |
2.2 微博的传播特征 | 第26-32页 |
2.2.1 相对传统媒体的特点 | 第27页 |
2.2.2 基于传播要素的特点 | 第27-29页 |
2.2.3 基于传播过程的特点 | 第29-32页 |
2.4 相关传播理论在微博中的解读 | 第32-36页 |
2.4.1 意见领袖的解读 | 第32-33页 |
2.4.2 把关人的解读 | 第33-34页 |
2.4.3 信息流、影响流、噪音流的解读 | 第34-36页 |
第3章 公共事件中微博传播的概况 | 第36-47页 |
3.1 公共事件中微博传播的发展过程 | 第36-39页 |
3.1.1 微博传播公共事件的萌芽期 | 第36-37页 |
3.1.2 微博传播公共事件的爆发期 | 第37-38页 |
3.1.3 微博传播公共事件的稳定期 | 第38-39页 |
3.2 公共事件中微博的传播表现 | 第39-43页 |
3.2.1 微博曝光公共事件的内容 | 第39-41页 |
3.2.2 微博直播公共事件的动态 | 第41页 |
3.2.3 微博传播公共事件的救助信息 | 第41-42页 |
3.2.4 微博与传统媒体形成合力传播 | 第42-43页 |
3.3 公共事件中微博信息的特点 | 第43-47页 |
3.3.1 身临其境的现场聚焦 | 第43页 |
3.3.2 体察入微的细节描述 | 第43-44页 |
3.3.3 声势浩大的集中关注 | 第44-45页 |
3.3.4 纷繁复杂的多元表达 | 第45-47页 |
第4章 公共事件中微博传播的作用 | 第47-62页 |
4.1 微博扩散公共事件的原初信息 | 第48-52页 |
4.1.1 信息扩散的内在动因 | 第49-50页 |
4.1.2 微博扩散信息促成事件快速升级 | 第50-52页 |
4.2 微博推动公共事件的舆论形成 | 第52-56页 |
4.2.1 舆论推动的实现机理 | 第53-54页 |
4.2.2 微博推动舆论促成事件合理解决 | 第54-56页 |
4.3 微博辟除公共事件的不利谣言 | 第56-59页 |
4.3.1 谣言辟除的作用原理 | 第56-57页 |
4.3.2 微博辟除谣言促成事件良性发展 | 第57-59页 |
4.4 微博组织公共事件的公众活动 | 第59-62页 |
4.4.1 活动组织的发生原理 | 第59页 |
4.4.2 微博组织活动促成网民广泛参与 | 第59-62页 |
第5章 公共事件中微博传播的问题及优化路径 | 第62-71页 |
5.1 微博传播的问题 | 第62-64页 |
5.1.1 信息的可信度低 | 第62-63页 |
5.1.2 用户情绪稳定性差 | 第63-64页 |
5.1.3 裂变式传播不利引导舆论 | 第64页 |
5.1.4 匿名传播不利约束行为 | 第64页 |
5.2 优化传播的路径 | 第64-71页 |
5.2.1 政府加强舆论引导 | 第65-66页 |
5.2.2 微博加强实名制推广 | 第66-67页 |
5.2.3 微博网站加强言论监测 | 第67-68页 |
5.2.4 传统媒体加强设置议程 | 第68-69页 |
5.2.5 微博用户加强自律 | 第69-71页 |
结论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