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第一节 研究综述 | 第11-15页 |
一、1990年以前学界关于张良的研究概况 | 第11-12页 |
二、1990年—2011年学界关于张良的研究概况 | 第12-14页 |
三、研究概况分析 | 第14-15页 |
第二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5-17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张良生平简介 | 第17-23页 |
第三章 张良刺秦及其根源的探析 | 第23-31页 |
第一节 历代对于张良刺秦的评价 | 第23-24页 |
第二节 张良刺秦的根源探析 | 第24-31页 |
一、张良刺秦的个人因素 | 第24-27页 |
二、张良刺秦的社会根源 | 第27-31页 |
第四章 关于“阻封六国”的争议以及张良与刘邦的真实关系 | 第31-45页 |
第一节 为韩还是为汉—关于“阻封六国”的争议 | 第31-36页 |
一、张良“劝立韩王成”的动机 | 第31-32页 |
二、韩王成之死对张良的影响 | 第32-34页 |
三、张良“阻封六国”的意图 | 第34-36页 |
第二节 张良与刘邦的关系探析 | 第36-45页 |
一、从汉初分封看张良与刘邦的关系 | 第37-39页 |
二、从张良的退隐看张良与刘邦的关系 | 第39-42页 |
三、张良与刘邦的真实关系 | 第42-45页 |
第五章 从传播学角度看张良—以诸葛亮为参照 | 第45-55页 |
第一节 《三国志》中的诸葛亮与《史记》中的张良 | 第45-47页 |
一、诸葛亮与张良个人资料记载对比 | 第45-46页 |
二、张良与诸葛亮的思想差异 | 第46-47页 |
第二节 两汉至魏晋时期诸葛亮与张良的形象传播 | 第47-50页 |
一、两汉至魏晋时期诸葛亮与张良的形象传播 | 第47-49页 |
二、《世说新语》中的张良与诸葛亮 | 第49-50页 |
第三节 唐宋时期诸葛亮与张良的形象传播比较 | 第50-53页 |
一、统治者眼中诸葛亮与张良 | 第50-51页 |
二、士大夫阶层对于诸葛亮与张良的传播 | 第51-53页 |
第四节 明清时期诸葛亮与张良的形象传播比较 | 第53-55页 |
结语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