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测绘学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测绘数据库与信息系统论文

地下管网三维空间数据模型及自动化精细建模方法研究

摘要第9-11页
ABSTRACT第11-12页
第1章 引言第17-43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7-19页
    1.2 地下管网建模需求概述第19-28页
        1.2.1 国家政策层面第20-21页
        1.2.2 智慧城市与智慧管网第21-25页
        1.2.3 BIM与地下管网三维模型第25-28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8-40页
        1.3.1 地下管网三维GIS的研究现状第28-33页
        1.3.2 地下管网三维空间数据模型的研究现状第33-40页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第40-43页
        1.4.1 研究目标第40-41页
        1.4.2 研究内容第41页
        1.4.3 论文组织结构第41-43页
第2章 地下管网的特征及数据分析第43-66页
    2.1 地下管网的特征及分析第43-55页
        2.1.1 地下管网的几何特征及分析第43-49页
        2.1.2 地下管网的时间特征及分析第49-51页
        2.1.3 地下管网的语义特征与分析第51-55页
    2.2 地下管网数据的内容第55-57页
    2.3 地下管网数据的获取与表达第57-65页
        2.3.1 管线探测技术第57-62页
        2.3.2 管道闭路电视(CCTV)第62-63页
        2.3.3 管线电子标识系统第63-64页
        2.3.4 管线状态传感器第64-65页
    2.4 本章小结第65-66页
第3章 一体化的地下管网三维空间数据模型第66-89页
    3.1 地下管网一体化的三维空间数据模型第66-69页
        3.1.1 模型建设思路第66-68页
        3.1.2 一体化模型的设计第68-69页
    3.2 地下管网的语义数据模型第69-74页
        3.2.1 基于本体的语义数据模型第69-73页
        3.2.2 地下管网本体与专业管网本体间的集成与互操作第73-74页
    3.3 地下管网的几何数据模型第74-78页
        3.3.1 几何数据模型第74-75页
        3.3.2 空间关系的描述第75-78页
    3.4 地下管网的时态数据模型第78-88页
        3.4.1 规划设计时态第79-80页
        3.4.2 建设工程时态第80-81页
        3.4.3 管网设施时态第81-85页
        3.4.4 运行维护时态第85-86页
        3.4.5 在线监测时态第86-87页
        3.4.6 事件时态第87-88页
    3.5 本章小结第88-89页
第4章 地下管网三维自动化精细构模方法第89-116页
    4.1 构模思路第89-96页
        4.1.1 管网实体表面数学构模方法的选择第89-91页
        4.1.2 模型数据结构设计第91-96页
    4.2 地下管网实体的构模方法第96-106页
        4.2.1 三维管网整体构模步骤第96-97页
        4.2.2 数据约束及数据处理第97-98页
        4.2.3 CSG方法构模第98-100页
        4.2.4 Sweep方法构模第100-106页
    4.3 管井相交处理第106-110页
    4.4 管网三维模型的更新第110-115页
        4.4.1 模型更新架构第111-112页
        4.4.2 模型更新工作流第112-113页
        4.4.3 模型更新规则第113-115页
    4.5 本章小结第115-116页
第5章 地下管网三维原型系统及其应用分析第116-138页
    5.1 原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第116-125页
        5.1.1 原型系统概述第116-117页
        5.1.2 三维原型系统实现第117-123页
        5.1.3 建模效果及分析第123-125页
    5.2 应用分析第125-137页
        5.2.1 辅助管网工程在线三维规划审批第125-129页
        5.2.2 对排水管网专业模型的支持第129-137页
    5.3 本章小结第137-138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138-142页
    6.1 本文的研究工作第138-139页
    6.2 主要的创新点第139-140页
    6.3 进一步的工作与展望第140-142页
参考文献第142-149页
攻博期间所编著作与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49-150页
攻博期间参加的主要科研项目第150-151页
攻读期间获得的科技奖励第151-152页
致谢第152页

论文共1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数字音乐的碎片化营销研究
下一篇:基于细观损伤机理的韧性断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