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6-34页 |
1.1 丛枝菌根真菌(AMF) | 第16-19页 |
1.1.1 AMF概述 | 第16-17页 |
1.1.2 AMF分类 | 第17-19页 |
1.2 AMF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2.1 形态学方法 | 第19-20页 |
1.2.2 其它方法 | 第20页 |
1.3 影响AMF群落多样性的主要因素 | 第20-23页 |
1.3.1 土壤状况 | 第20-22页 |
1.3.2 宿主植物 | 第22-23页 |
1.4 AMF的生态学效应 | 第23-26页 |
1.4.1 影响植物群落结构和演替 | 第23-24页 |
1.4.2 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 | 第24-25页 |
1.4.3 对宿主生长的影响 | 第25-26页 |
1.4.4 菌丝效应 | 第26页 |
1.5 AMF提高宿主抗旱性的机制 | 第26-29页 |
1.5.1 菌丝网络增加宿主根系吸收范围 | 第26-27页 |
1.5.2 提高宿主的光合能力 | 第27页 |
1.5.3 增强宿主保水和抗氧化能力 | 第27页 |
1.5.4 促进宿主水分和养分的吸收 | 第27-28页 |
1.5.5 稳定和改善土壤团聚体 | 第28页 |
1.5.6 AMF提高宿主抗旱性的分子机制 | 第28-29页 |
1.6 刺槐根际微生物研究 | 第29-31页 |
1.6.1 刺槐AMF资源及分布 | 第29-30页 |
1.6.2 刺槐AMF与土壤因子的关系 | 第30页 |
1.6.3 刺槐AMF的接种效应 | 第30-31页 |
1.7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31-33页 |
1.8 技术路线 | 第33-34页 |
第二章 府谷半干旱区不同林木根际AMF资源调查 | 第34-48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34-36页 |
2.1.1 样地概况 | 第34-35页 |
2.1.2 样品采集 | 第35页 |
2.1.3 AMF分离与鉴定 | 第35页 |
2.1.4 AMF多样性分析 | 第35-36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36-47页 |
2.2.1 AMF的形态特征 | 第36-42页 |
2.2.2 AMF的分布 | 第42-43页 |
2.2.3 AMF属的分离频度、相对多度和重要值 | 第43-45页 |
2.2.4 AMF种的分离频度 | 第45-46页 |
2.2.5 AMF种的相对多度和重要值 | 第46-47页 |
2.3 讨论 | 第47-48页 |
第三章 府谷半干旱区不同林木根际AMF与土壤因子的相关性 | 第48-65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48-52页 |
3.1.1 样地概况 | 第48页 |
3.1.2 样品采集 | 第48页 |
3.1.3 菌根侵染率和孢子密度测定 | 第48-49页 |
3.1.4 球囊霉素含量的测定 | 第49页 |
3.1.5 土壤含水量测定 | 第49-50页 |
3.1.6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 第50页 |
3.1.7 土壤酶活性测定 | 第50-51页 |
3.1.8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51-52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52-58页 |
3.2.1 菌根侵染率和孢子密度 | 第52-53页 |
3.2.2 土壤球囊霉素含量 | 第53-54页 |
3.2.3 土壤理化性质 | 第54-55页 |
3.2.4 土壤酶活性 | 第55-56页 |
3.2.5 AMF与土壤水分的相关性 | 第56页 |
3.2.6 AMF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 | 第56页 |
3.2.7 AMF与土壤酶活性的相关性 | 第56-57页 |
3.2.8 AMF与土壤因子的通径分析 | 第57-58页 |
3.3 讨论 | 第58-65页 |
第四章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刺槐根际AMF资源调查 | 第65-77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66-67页 |
4.1.1 样地概况 | 第66页 |
4.1.2 样品采集 | 第66-67页 |
4.1.3 AMF分离与鉴定 | 第67页 |
4.1.4 AMF多样性分析 | 第67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67-75页 |
4.2.1 AMF的形态特征 | 第67-70页 |
4.2.2 AMF的分布 | 第70-72页 |
4.2.3 AMF属的分离频度、相对多度和重要值 | 第72-73页 |
4.2.4 AMF种的分离频度 | 第73页 |
4.2.5 AMF种的相对多度和重要值 | 第73-75页 |
4.3 结论与讨论 | 第75-77页 |
第五章 半干旱区刺槐根际AMF与土壤和气候因子的相关性 | 第77-89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78页 |
5.1.1 样地概况 | 第78页 |
5.1.2 样品采集 | 第78页 |
5.1.3 菌根侵染率和孢子密度的测定 | 第78页 |
5.1.4 土壤含水量测定和气候因子分析 | 第78页 |
5.1.5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 第78页 |
5.1.6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78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78-85页 |
5.2.1 菌根侵染率和孢子密度 | 第78-80页 |
5.2.2 土壤含水量、年均降雨量和年均气温 | 第80页 |
5.2.3 土壤理化性质 | 第80-81页 |
5.2.4 AMF与土壤水分的相关性 | 第81页 |
5.2.5 AMF与年均降雨量和气温的相关性 | 第81-82页 |
5.2.6 AMF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 | 第82-83页 |
5.2.7 AMF与土壤和气候因子的通径分析 | 第83页 |
5.2.8 AMF相对多度与土壤和气候因子的冗余分析 | 第83-85页 |
5.3 讨论 | 第85-89页 |
第六章 不同水分条件下AMF对刺槐生长及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89-102页 |
6.1 试验材料 | 第90页 |
6.1.1 主要试剂 | 第90页 |
6.1.2 主要设备 | 第90页 |
6.1.3 供试植物和菌剂 | 第90页 |
6.1.4 培养基质 | 第90页 |
6.2 试验方法 | 第90-93页 |
6.2.1 试验设计 | 第90-91页 |
6.2.2 菌根侵染率的测定 | 第91页 |
6.2.3 生长指标的测定 | 第91页 |
6.2.4 水分饱和亏缺和电解质渗出率的测定 | 第91-92页 |
6.2.5 叶绿体色素和SPAD的测定 | 第92页 |
6.2.6 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测定 | 第92页 |
6.2.7 气体交换参数的测定 | 第92-93页 |
6.2.8 数据处理 | 第93页 |
6.3 结果分析 | 第93-100页 |
6.3.1 对侵染率及生长的影响 | 第93-95页 |
6.3.2 对水分饱和亏缺和电解质渗出率的影响 | 第95-96页 |
6.3.3 对叶绿体色素和 SPAD 的影响 | 第96-97页 |
6.3.4 对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第97-99页 |
6.3.5 对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 | 第99-100页 |
6.4 讨论 | 第100-102页 |
第七章 不同水分条件下AMF对刺槐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第102-127页 |
7.1 试验材料 | 第103页 |
7.1.1 主要试剂 | 第103页 |
7.1.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103页 |
7.1.3 供试植物和菌剂 | 第103页 |
7.1.4 培养基质 | 第103页 |
7.2 试验方法 | 第103-114页 |
7.2.1 试验设计 | 第103页 |
7.2.2 O_2含量的测定 | 第103-104页 |
7.2.3 H_2O_2含量的测定 | 第104-105页 |
7.2.4 MDA含量的测定 | 第105-106页 |
7.2.5 游离脯氨酸含量的测定 | 第106-107页 |
7.2.6 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 | 第107页 |
7.2.7 SOD活性的测定 | 第107-108页 |
7.2.8 POD活性的测定 | 第108-109页 |
7.2.9 CAT活性的测定 | 第109-110页 |
7.2.10 APX活性的测定 | 第110-111页 |
7.2.11 GR活性的测定 | 第111-112页 |
7.2.12 抗氧化酶基因表达差异检测 | 第112-114页 |
7.2.13 数据处理 | 第114页 |
7.3 结果分析 | 第114-123页 |
7.3.1 对O_2含量的影响 | 第114-115页 |
7.3.2 对H_2O_2含量的影响 | 第115-116页 |
7.3.3 对MDA含量的影响 | 第116页 |
7.3.4 对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第116-117页 |
7.3.5 对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第117页 |
7.3.6 对SOD活性的影响 | 第117-118页 |
7.3.7 对POD活性的影响 | 第118页 |
7.3.8 对CAT活性的影响 | 第118-119页 |
7.3.9 对APX活性的影响 | 第119页 |
7.3.10 对GR活性的影响 | 第119-120页 |
7.3.11 抗氧化酶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120-123页 |
7.4 讨论与结论 | 第123-127页 |
7.4.1 AMF与活性氧代谢 | 第123-124页 |
7.4.2 AMF与脯氨酸 | 第124页 |
7.4.3 AMF与抗氧化酶活性 | 第124-125页 |
7.4.4 AMF与抗氧化酶基因表达 | 第125-127页 |
第八章 不同水分条件下AMF对刺槐水孔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127-142页 |
8.1 试验材料 | 第128页 |
8.1.1 主要试剂 | 第128页 |
8.1.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128页 |
8.1.3 供试植物和菌剂 | 第128页 |
8.1.4 培养基质 | 第128页 |
8.2 试验方法 | 第128-133页 |
8.2.1 试验设计 | 第128-129页 |
8.2.2 相对含水量的测定 | 第129页 |
8.2.3 刺槐AQP基因的克隆 | 第129-132页 |
8.2.4 AQP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132页 |
8.2.5 qRT-PCR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132-133页 |
8.3 结果与分析 | 第133-141页 |
8.3.1 不同水分条件下AMF对刺槐相对含水量的影响 | 第133-134页 |
8.3.2 刺槐AQP基因的全长序列分析 | 第134-135页 |
8.3.3 刺槐AQP基因编码氨基酸的多重比较与系统发育分析 | 第135-137页 |
8.3.4 刺槐AQP基因的组织表达分析 | 第137-138页 |
8.3.5 刺槐AQP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138-141页 |
8.4 讨论 | 第141-142页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42-144页 |
9.1 研究创新点 | 第142页 |
9.2 研究结论 | 第142-143页 |
9.3 研究展望 | 第143-144页 |
参考文献 | 第144-164页 |
附录 Ⅰ | 第164-168页 |
附录 Ⅱ | 第168-170页 |
致谢 | 第170-171页 |
作者简介 | 第1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