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有机化学论文

过渡金属催化基于碳—氢键和碳—碳键活化反应的机理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前言第10-62页
    1.1 碳-氢键活化简介第10-27页
        1.1.1 碳-氢键活化的优势和挑战第10-11页
        1.1.2 碳-氢键活化的区域选择性第11-17页
        1.1.3 碳-氢键活化在联芳合成领域的应用第17-27页
    1.2 碳-碳键活化简介第27-52页
        1.2.1 碳-碳键活化的优势和挑战第27-28页
        1.2.2 环状化合物的碳-碳键活化第28-39页
        1.2.3 无环张力分子的碳-碳键活化第39-52页
    1.3 量子化学方法简介第52-62页
        1.3.1 Hartree-Fock(HF)理论第53-56页
        1.3.2 电子相关—后Hartree-Fock方法第56-58页
        1.3.3 密度泛函理论(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DFT)第58-62页
第二章 铜催化杂环芳烃碳-氢键活化区域选择性的机理研究第62-68页
    2.1 课题背景第62-63页
    2.2 模型反应和计算方法第63-64页
        2.2.1 模型反应第63页
        2.2.2 计算方法第63-64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64-67页
        2.3.1 △G~(?)与pKa,BDE以及△G_(rxn)之间的关系第64-65页
        2.3.2 碳-氢键活化能垒△G~(?)与Ar-[Cu]/Ar-H键解离能差△△G_(BDE)之间的关系第65-67页
        2.3.3 杂环芳烃碳-氢键活化的区域选择性:理论预测与实验结果对比第67页
    2.4 结论第67-68页
第三章 镍催化羧酸酯与唑偶联反应的机理研究第68-80页
    3.1 课题背景第68-70页
    3.2 模型反应和计算方法第70页
        3.2.1 模型反应第70页
        3.2.2 计算方法第70页
    3.3 计算结果第70-77页
        3.3.1 脱羰/碳-氢偶联机理第71-75页
        3.3.2 碳-氢/碳-氧偶联机理第75-77页
    3.4 讨论第77-79页
        3.4.1 反应1和2化学选择性的总结第77-78页
        3.4.2 反应1和2化学选择性的机理原因第78-79页
    3.5 结论第79-80页
第四章 铑催化苯并环丁烯酮与分子内烯烃偶联反应的机理研究第80-92页
    4.1 课题背景第80-82页
    4.2 模型反应和计算方法第82-83页
        4.2.1 模型反应第82页
        4.2.2 计算方法第82-83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83-91页
        4.3.1 P(C_6F_5)_(3~-)催化体系的反应机理第83-89页
        4.3.2 DPPB-催化体系的反应机理第89-90页
        4.3.3 配体决定偶联反应选择性原因第90-91页
    4.4 结论第91-92页
第五章 论文总结和展望第92-96页
    5.1 论文总结第92-93页
    5.2 下一阶段工作与展望第93-96页
参考文献第96-120页
致谢第120-122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22页

论文共12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理论方法研究过渡金属催化烯烃氢碳化反应与氧化反应机理
下一篇:高压氢气泄漏自燃机理及其火焰传播特性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