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程材料学论文--复合材料论文

石墨烯/LiFePO4正极材料的界面和掺杂效应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1章 绪论第9-19页
    1.1 引言第9-11页
    1.2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第11-13页
        1.2.1 层状LiCoO_2正极材料第11页
        1.2.2 富锂正极材料第11-12页
        1.2.3 尖晶石结构正极材料第12页
        1.2.4 橄榄石磷酸盐正极材料第12页
        1.2.5 其他正极材料第12-13页
    1.3 LiFePO_4正极材料的传统改良方法与现存问题第13-17页
        1.3.1 LiFePO_4正极材料的特点第13-14页
        1.3.2 石墨烯修饰第14-16页
        1.3.3 锰掺杂第16-17页
    1.4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第17-19页
第2章 理论计算方法第19-31页
    2.1 引言第19页
    2.2 多粒子体系的近似方法第19-24页
        2.2.1 绝热近似第19-20页
        2.2.2 Hartree-Fock近似第20-21页
        2.2.3 密度泛函理论第21-22页
        2.2.4 赝势平面波法第22-23页
        2.2.5 K点取样第23-24页
    2.3 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在锂离子电池研究中的应用第24-26页
        2.3.1 工作电压第24-25页
        2.3.2 电子传导性与离子扩散性第25页
        2.3.3 相稳定性第25-26页
    2.4 VASP软件包简介与参数选择第26-31页
        2.4.1 VASP软件包简介第26-27页
        2.4.2 参数选择和模型构建第27-31页
第3章 石墨烯/LiFePO_4的界面和锰掺杂效应第31-55页
    3.1 石墨烯与LiFePO_4的界面结合第31-35页
        3.1.1 界面结合强度和界面结合方式第31-33页
        3.1.2 锰掺杂对界面结合强度的影响机制第33-35页
    3.2 锂原子在LiFePO_4表面和石墨烯/ LiFePO_4界面附近的吸附行为第35-44页
        3.2.1 LiFePO_4表面处锂原子的吸附第35-38页
        3.2.2 吸附位置对吸附能的影响机制第38-39页
        3.2.3 锰掺杂对吸附能的影响机制第39-41页
        3.2.4 石墨烯修饰对吸附能的影响机制第41-44页
    3.3 锂离子在石墨烯/LiFePO_4界面的扩散行为第44-46页
        3.3.1 石墨烯/LiFePO_4界面上锂离子的扩散行为第44-45页
        3.3.2 石墨烯修饰与锰掺杂影响锂离子扩散的机制第45-46页
    3.4 LiFePO_4表面的电子传导性第46-52页
        3.4.1 LiFePO_4表面的电子传导性第46-50页
        3.4.2 锰掺杂与石墨烯修饰对表面导电性的影响机制第50-52页
        3.4.3 表面极化子的稳定性第52页
    3.5 本章小结第52-55页
第4章 石墨烯/ LiFePO_4界面在界面储锂条件下的电化学性质第55-73页
    4.1 不同数目的锂原子在界面处的吸附行为第55-59页
        4.1.1 锂原子吸附位置的选择第55页
        4.1.2 界面储锂对LiFePO_4比容量的具体贡献第55-56页
        4.1.3 锰掺杂对界面储锂的影响机制第56-59页
    4.2 界面储锂条件下石墨烯与LiFePO_4的界面结合第59-64页
        4.2.1 界面结合强度第59-60页
        4.2.2 锂原子吸附数目对界面结合强度的影响机制第60-62页
        4.2.3 锰掺杂对界面结合强度的影响机制第62-64页
    4.3 界面储锂条件下LiFePO_4表面的电子传导性第64-70页
        4.3.1 锂原子吸附数目对表面电子结构的影响第64-67页
        4.3.2 锰掺杂对表面电子结构的影响第67页
        4.3.3 界面储锂条件下极化子导电机制第67-70页
    4.4 LiFePO_4表面氧原子的稳定性第70-71页
    4.5 本章小结第71-73页
第5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第73-75页
    5.1 全文结论第73-74页
    5.2 创新点说明第74页
    5.3 展望第74-75页
参考文献第75-89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89-91页
致谢第91-92页

论文共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沉头孔结构对复合材料构件强度性能影响规律研究
下一篇:MnO2纳米包覆改性Li3V2(PO43/C正极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