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本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 配气机构单元振动特性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配气机构动力学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碰撞接触理论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 | 第14-16页 |
第2章 配气机构单元动力学模型 | 第16-34页 |
2.1 引言 | 第16页 |
2.2 配气机构的结构形式及各激励源介绍 | 第16-17页 |
2.3 配气机构动力学模型 | 第17-22页 |
2.3.1 配气机构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17-18页 |
2.3.2 配气机构动力学方程的建立 | 第18-22页 |
2.4 配气机构单元碰撞接触模型 | 第22-31页 |
2.4.1 线性弹簧模型 | 第23页 |
2.4.2 开尔文模型 | 第23-26页 |
2.4.3 赫兹模型 | 第26-28页 |
2.4.4 赫兹迟滞模型 | 第28-3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1-34页 |
第3章 配气机构激励源计算结果与特性分析 | 第34-68页 |
3.1 引言 | 第34页 |
3.2 线性弹簧接触模型 | 第34-39页 |
3.2.1 接触力 | 第34-36页 |
3.2.2 渗透位移 | 第36-37页 |
3.2.3 渗透速度 | 第37-39页 |
3.3 开尔文接触模型 | 第39-43页 |
3.3.1 接触力 | 第39-40页 |
3.3.2 渗透位移 | 第40-41页 |
3.3.3 渗透速度 | 第41-43页 |
3.4 赫兹接触模型 | 第43-47页 |
3.4.1 接触力 | 第43-44页 |
3.4.2 渗透位移 | 第44-46页 |
3.4.3 渗透速度 | 第46-47页 |
3.5 赫兹迟滞接触模型 | 第47-51页 |
3.5.1 接触力 | 第47-48页 |
3.5.2 渗透位移 | 第48-49页 |
3.5.3 渗透速度 | 第49-51页 |
3.6 基于四种接触模型的配气机构动力学特性对比分析 | 第51-65页 |
3.6.1 各接触力对比分析 | 第51-56页 |
3.6.2 各渗透位移对比分析 | 第56-61页 |
3.6.3 各渗透速度对比分析 | 第61-65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65-68页 |
第4章 配气机构单元动力学试验方案 | 第68-74页 |
4.1 引言 | 第68页 |
4.2 动力学实验台架设计 | 第68-71页 |
4.2.1 凸轮轴润滑台架的搭建 | 第68-70页 |
4.2.2 应变片的选择 | 第70-71页 |
4.3 动力学试验方案设计 | 第71-73页 |
4.3.1 气阀运动规律试验方案 | 第71页 |
4.3.2 气阀落座力试验方案 | 第71-72页 |
4.3.3 推杆力试验方案 | 第72-7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5章 配气机构单元动力学实验及结果分析 | 第74-84页 |
5.1 引言 | 第74页 |
5.2 各测试应变计的标定试验 | 第74-77页 |
5.2.1 气阀应变计的标定 | 第74-76页 |
5.2.2 推杆应变计的标定 | 第76-77页 |
5.3 配气机构动力学试验 | 第77-78页 |
5.4 仿真与试验的对比分析 | 第78-8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1-84页 |
结论 | 第84-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92-94页 |
致谢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