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0页 |
·前言 | 第11页 |
·根瘤菌类群最新分类体系 | 第11-13页 |
·根瘤菌属(Rhizobium)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多相分类技术在根瘤菌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 第14-17页 |
·根瘤菌的表型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根瘤菌的遗传型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根瘤菌系统发育学研究 | 第17-18页 |
·根瘤菌新种群的描述方法 | 第18页 |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8-20页 |
·苦马豆属植物概述 | 第18-19页 |
·苦马豆属根瘤菌多样性研究进展 | 第19页 |
·西北地区苦马豆属根瘤菌新种资源的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第二章 16S rDNA 基因全序列及持家基因分析 | 第20-3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0-25页 |
·供试菌株 | 第20页 |
·供试菌株的分离纯化 | 第20-21页 |
·菌株DNA 模板制备 | 第21-22页 |
·16S rDNA 基因分析 | 第22-23页 |
·recA 基因分析 | 第23-24页 |
·atpD 基因分析 | 第24-2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5-29页 |
·16S rDNA 基因系统发育分析 | 第25-27页 |
·recA 基因系统发育分析 | 第27页 |
·atpD 基因系统发育分析 | 第27-29页 |
·讨论 | 第29-31页 |
第三章 共生固氮基因序列分析 | 第31-37页 |
·结瘤基因nodD 序列分析 | 第31-32页 |
·供试菌株 | 第31页 |
·nodD 基因扩增 | 第31-32页 |
·nodD 系统发育树构建 | 第32页 |
·固氮基因nifH 序列分析 | 第32-33页 |
·供试菌株 | 第32页 |
·nifH 基因扩增 | 第32-33页 |
·PCR 产物克隆测序 | 第33页 |
·nifH 系统发育树构建 | 第3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3-36页 |
·nodD 系统发育分析 | 第33-34页 |
·nifH 系统发育分析 | 第34-36页 |
·讨论 | 第36-37页 |
第四章 ERIC-PCR 指纹图谱和DNA 同源性分析 | 第37-44页 |
·ERIC-PCR 指纹图谱分析 | 第37-38页 |
·供试菌株 | 第37页 |
·ERIC-PCR 引物 | 第37-38页 |
·ERIC-PCR 反应体系 | 第38页 |
·ERIC-PCR 扩增条件 | 第38页 |
·ERIC-PCR 扩增产物电泳检测分析 | 第38页 |
·DNA 同源性分析 | 第38-41页 |
·供试菌株 | 第38页 |
·DNA 提取 | 第38-39页 |
·Tm 值及G+Cmol%测定 | 第39-40页 |
·DNA-DNA 杂交 | 第40-4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1-43页 |
·ERIC-PCR 指纹图谱分析 | 第41-42页 |
·DNA 同源性分析 | 第42-43页 |
·讨论 | 第43-44页 |
第五章 表型性状研究和回接结瘤实验 | 第44-51页 |
·供试菌株 | 第44页 |
·表型性状分析 | 第44-47页 |
·性状测定 | 第44-47页 |
·聚类分析 | 第47页 |
·回接结瘤实验 | 第4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7-50页 |
·生理生化测定 | 第47-49页 |
·数值分类 | 第49页 |
·回接结瘤实验 | 第49-50页 |
·讨论 | 第50-51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7页 |
附录 | 第57-70页 |
缩略词(Abbreviations)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作者简介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