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1 湖相碳酸盐岩成因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剩余油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3-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1.3.3 论文创新点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特征 | 第16-20页 |
2.1 区域地理位置 | 第16页 |
2.2 区域构造特征及其演化 | 第16-18页 |
2.2.1 构造特征 | 第16-17页 |
2.2.2 构造演化 | 第17-18页 |
2.3 地层发育特征 | 第18-20页 |
2.3.1 区域地层特征 | 第18页 |
2.3.2 研究层段地层特征 | 第18页 |
2.3.3 岩性特征 | 第18-19页 |
2.3.4 古生物特征 | 第19-20页 |
第三章 储层特征研究 | 第20-39页 |
3.1 储层成因研究 | 第20-32页 |
3.1.1 岩石学特征 | 第20-24页 |
3.1.2 单井相分析 | 第24-25页 |
3.1.3 薄层碳酸盐岩沉积期次划分 | 第25-27页 |
3.1.4 湖相碳酸盐岩成因研究 | 第27-30页 |
3.1.5 沉积环境演化及沉积模式 | 第30-32页 |
3.2 储层非均质性 | 第32-33页 |
3.3 储层自动识别 | 第33-35页 |
3.4 储层空间展布研究 | 第35-39页 |
3.4.1 工区构造特征 | 第35-36页 |
3.4.2 顶面微构造图 | 第36页 |
3.4.3 储层平面厚度展布图 | 第36-39页 |
第四章 油藏地质模型的建立 | 第39-65页 |
4.1 数据准备 | 第39页 |
4.2 构造格架模型 | 第39-44页 |
4.2.1 井模型 | 第39-40页 |
4.2.2 断层模型与网格划分 | 第40-42页 |
4.2.3 层面与地层模型 | 第42-44页 |
4.3 相模型 | 第44-45页 |
4.4 储层参数模型 | 第45-56页 |
4.4.1 测井二次解释 | 第45-48页 |
4.4.2 储层参数分布特征分析 | 第48页 |
4.4.3 变差函数分析 | 第48-51页 |
4.4.4 储层物性参数模型的建立 | 第51-56页 |
4.5 储层地质模型验证 | 第56-65页 |
4.5.1 概率分布一致性检验 | 第57-59页 |
4.5.2 随机模拟结果与地质概念模型符合率的检验 | 第59页 |
4.5.3 储量复算检验 | 第59-61页 |
4.5.4 属性相关性检验 | 第61-62页 |
4.5.5 抽稀井检验 | 第62-65页 |
第五章 油藏数值模拟研究 | 第65-82页 |
5.1 油藏开发现状 | 第65页 |
5.2 油藏物性参数 | 第65-67页 |
5.3 相对渗透率曲线 | 第67-69页 |
5.4 流体PVT及其它油藏参数 | 第69页 |
5.5 生产历史拟合 | 第69-73页 |
5.5.1 地质储量拟合 | 第69页 |
5.5.2 压力及含水率拟合 | 第69-73页 |
5.6 剩余油饱和度分布 | 第73-78页 |
5.7 剩余油分布类型及分布规律研究 | 第78-82页 |
结论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7页 |
攻读硕士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