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论文--环境生物学论文--环境微生物学论文

产表面活性剂石油降解菌的选育及对陕北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的试验研究

中文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8页
目录第8-11页
引言第11-14页
 1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第11-12页
 2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2-13页
 3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实验设计第13-14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4-25页
   ·陕北地区石油污染土壤概况第14-16页
     ·陕北石油开发与环境污染状况第14页
     ·石油污染土壤的概念第14-15页
     ·石油污染土壤的产生途径第15页
     ·石油污染土壤的危害第15-16页
   ·国内外石油污染土壤的治理方法第16-18页
     ·物理修复技术第16页
     ·化学修复技术第16-17页
     ·生物修复技术第17-18页
     ·微生物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研究进展第18页
   ·微生物降解石油烃的机理第18-20页
     ·烷烃的微生物降解第19页
     ·环烷烃的微生物降解第19页
     ·芳香烃的微生物降解第19-20页
   ·生物表面活性剂在微生物降解石油烃中的作用第20-25页
     ·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概念及分类第20-21页
     ·微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特点第21页
     ·生物表面活性剂对微生物降解石油烃的增效作用及机制第21-22页
     ·微生物表面活性剂在石油污染修复中的应用第22-23页
     ·微生物表面活性剂用于石油污染土壤修复中存在的问题与展望第23-25页
第二章 高产表面活性剂石油降解菌的筛选鉴定及He-Ne激光诱变第25-40页
 引言第25-26页
   ·材料与方法第26-33页
     ·材料第26-29页
     ·实验方法第29-33页
   ·结果与分析第33-38页
     ·菌种的富集与分离第33页
     ·菌种的初筛第33-34页
     ·菌种的复筛第34页
     ·菌种的柴油降解性能第34-35页
     ·菌株的鉴定第35页
     ·表面活性剂成分的初步分析第35-36页
     ·He-Ne激光诱变对菌种LX-6的致死作用第36页
     ·突变菌株初筛结果第36-37页
     ·菌株复筛结果第37-38页
     ·复筛菌株遗传稳定性考察结果第38页
   ·结果与讨论第38-40页
第三章 菌株LX-6’(7)利用和降解石油的相关性能研究第40-55页
 引言第40页
   ·材料与方法第40-45页
     ·实验材料第40-41页
     ·实验方法第41-45页
   ·结果与分析第45-53页
     ·菌株产表面活性剂与菌体生长之间的关系第46页
     ·表面活性剂的分析第46-48页
     ·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CMC)第48-49页
     ·菌株LX-6’(7)产出的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的耐受性第49-50页
     ·菌株LX-6’(7)产出的表面活性剂稳定性第50-51页
     ·环境因素对菌株LX-6’(7)生长的影响第51-52页
     ·菌株LX-6’(7)对石油烃不同组分的利用性第52-53页
   ·结果与讨论第53-55页
第四章 菌株LX-6’(7)对陕北石油污染土壤的室内模拟生物修复试验第55-69页
 引言第55页
   ·材料与方法第55-59页
     ·材料第55-56页
     ·实验方法第56-59页
   ·结果与分析第59-67页
     ·不同接菌量时土壤中的TPH降解效果第59-61页
     ·微生物的生长曲线与TPH降解行为研究第61-62页
     ·菌种产出的表面活性剂性能与TPH降解行为研究第62-63页
     ·菌株脱氢酶活性与TPH降解行为研究第63-64页
     ·石油烃类物质的组分降解效果分析第64-67页
   ·结果与讨论第67-69页
全文总结第69-72页
 (一) 研究结论第69-70页
 (二) 研究展望第70-72页
参考文献第72-7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第79-80页
致谢第80-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关中地区经济发展与渭河水环境质量演变关系研究
下一篇:我国煤矿安全生产行政监管体制完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