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17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11-12页 |
1.2 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1 含间隙平面杆机构动力学理论及其研究 | 第13页 |
1.3.2 曲柄群驱动机构的理论研究 | 第13-14页 |
1.3.3 平面杆机构动平衡理论及其研究 | 第14-15页 |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5-17页 |
1.4.1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2 课题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2 不考虑运动副间隙的曲柄群驱动机构运动学和动力学研究 | 第17-27页 |
2.1 引言 | 第17页 |
2.2 曲柄群驱动机构基本单元 | 第17页 |
2.3 曲柄群驱动机构运动学分析 | 第17-21页 |
2.4 曲柄群驱动机构动力学分析 | 第21-26页 |
2.4.1 平行双曲柄机构受力分析 | 第21-22页 |
2.4.2 平行双曲柄机构动力学模型建立 | 第22-23页 |
2.4.3 曲柄群驱动机构动力学模型建立 | 第23-24页 |
2.4.4 曲柄群驱动机构数学模型 | 第24-2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3 曲柄群驱动机构平衡研究 | 第27-37页 |
3.1 引言 | 第27页 |
3.2 平面连杆机构完全平衡的条件 | 第27-28页 |
3.3 曲柄群驱动机构惯性力的平衡 | 第28-32页 |
3.3.1 质量替代法 | 第28-31页 |
3.3.2 线性独立矢量法 | 第31-32页 |
3.4 惯性力平衡算例 | 第32-34页 |
3.5 曲柄群驱动机构惯性力的平衡仿真分析 | 第34-35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4 含间隙曲柄群驱动机构动力学分析 | 第37-49页 |
4.1 引言 | 第37页 |
4.2 运动副间隙模型 | 第37-39页 |
4.2.1 运动副间隙的描述方法 | 第37-38页 |
4.2.2 曲柄群驱动机构转动副间隙的模型 | 第38-39页 |
4.3 建立Lagrange动力学方程的原理和方法 | 第39-41页 |
4.4 采用连续接触模型的曲柄群驱动机构动力学分析 | 第41-47页 |
4.4.1 含间隙双曲柄机构运动学分析 | 第41-43页 |
4.4.2 含间隙双曲柄机构动力学模型 | 第43-46页 |
4.4.3 含间隙曲柄群驱动机构动力学模型 | 第46-4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5 含间隙曲柄群驱动机构动力学仿真研究 | 第49-71页 |
5.1 引言 | 第49页 |
5.2 ADAMS软件简介 | 第49页 |
5.3 含间隙曲柄群驱动机构ADAMS模型 | 第49-53页 |
5.3.1 ADAMS虚拟样机的建立 | 第49-51页 |
5.3.2 ADAMS间隙副的嵌入 | 第51-53页 |
5.4 含间隙曲柄群驱动机构ADAMS仿真分析 | 第53-66页 |
5.4.1 理想与含间隙曲柄群驱动机构动态特性对比分析 | 第53-58页 |
5.4.2 间隙半径不同时曲柄群驱动机构动态特性对比分析 | 第58-64页 |
5.4.3 曲柄转速不同时曲柄群驱动机构动态特性对比分析 | 第64-66页 |
5.5 间隙对曲柄群驱动机构的影响 | 第66页 |
5.6 控制间隙对曲柄群驱动机构的影响的方法 | 第66-69页 |
5.6.1 转动副的合理设计与选配 | 第66-67页 |
5.6.2 改善摩擦和润滑条件 | 第67-68页 |
5.6.3 优化与平衡机构 | 第68页 |
5.6.4 合理选择装配间隙范围 | 第68-69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6 曲柄群驱动机构实验研究 | 第71-77页 |
6.1 引言 | 第71页 |
6.2 实验平台与测试仪器 | 第71-72页 |
6.3 仪器安装与实验测量 | 第72-73页 |
6.4 实验结果分析 | 第73-75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7 总结与展望 | 第77-79页 |
7.1 总结 | 第77-78页 |
7.2 展望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5-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