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导言 | 第9-18页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问题的界定 | 第10-11页 |
·社会转型期 | 第10-11页 |
·群体性事件概念的界定 | 第11页 |
·当前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论文的理论基础 | 第14-16页 |
·社会冲突理论 | 第14-15页 |
·价值累加理论 | 第15页 |
·政治参与理论 | 第15-16页 |
·论文的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6-18页 |
·论文的研究思路 | 第16页 |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第二章 群体性事件的现状分析 | 第18-27页 |
·群体性事件的性质 | 第18-21页 |
·群体性事件的组织化程度 | 第18-19页 |
·群体性事件的合法性与合理性 | 第19-20页 |
·群体性事件的政治性属性 | 第20-21页 |
·群体性事件的一般特点 | 第21-23页 |
·利益诉求主导 | 第21-22页 |
·诱发因素多样 | 第22页 |
·参与主体多元 | 第22页 |
·蔓延发展迅速 | 第22-23页 |
·处置化解艰难 | 第23页 |
·群体性事件的社会效应 | 第23-27页 |
·消极效应 | 第23-25页 |
·积极效应 | 第25-27页 |
第三章 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分析 | 第27-34页 |
·社会转型、经济转轨是诱发群体性事件的社会根源 | 第27-29页 |
·政府行为的不规范是诱发群体性事件的政府治理根源 | 第29-32页 |
·行政立法行为不规范引发的社会矛盾 | 第29页 |
·政府履行行政职能的行为不规范引发的社会矛盾 | 第29-30页 |
·行政决策行为不规范引发的社会矛盾 | 第30页 |
·行政执法行为不规范引发的社会矛盾 | 第30-31页 |
·公务员能力与素质不高引发的社会矛盾 | 第31-32页 |
·法制建设滞后和司法不公是诱发群体性事件的法制根源 | 第32-33页 |
·政府治理的反馈渠道不畅、民众诉求机制不健全是诱发群体性事件的体制根源 | 第33-34页 |
第四章 群体性事件的对策研究 | 第34-51页 |
·规范政府行为 | 第34-38页 |
·统筹兼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要把防范与化解社会矛盾置于重要位置 | 第34页 |
·倡导服务意识,从根本上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 | 第34-35页 |
·加强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建立化解社会矛盾的长效机制 | 第35-36页 |
·建设法治政府,依法规范行政行为,防止因执法引发的社会矛盾 | 第36页 |
·扩大人民群众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与监督权 | 第36-37页 |
·建立社会合作机制,构建社会矛盾治理的社会管理体系 | 第37-38页 |
·转变政府管理方式与行为,建设责任政府、效能政府 | 第38页 |
·维护司法公正形象 | 第38-41页 |
·强化司法监督 | 第39页 |
·改革司法体制 | 第39-40页 |
·实行综合治理 | 第40-41页 |
·改善利益诉求渠道 | 第41-43页 |
·县级政府部门要认识到群众信访的积极作用 | 第41-42页 |
·信访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 第42-43页 |
·重视媒体舆论引导 | 第43-47页 |
·县(区)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到舆论引导的重要性 | 第43-45页 |
·加强舆论引导的措施 | 第45-47页 |
·完善应急处置机制 | 第47-51页 |
·建立社会危机预警体系,把可以预见的问题化解在第一时间 | 第47-48页 |
·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应急决策机制,把出现的问题科学合理有效的解决 | 第48-49页 |
·建立善后处理机制,彻底化解消除矛盾根源 | 第49-51页 |
结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