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分子生物学论文--基因工程(遗传工程)论文

黄绿木霉内切葡聚糖酶Ⅱ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摘要第10-11页
英文摘要第11页
1 前言第12-20页
    1.1 纤维素和纤维素酶第12-15页
        1.1.1 纤维素第12-13页
        1.1.2 纤维素复合酶第13-15页
    1.2 产生纤维素酶的生物第15-16页
        1.2.1 真菌产生的纤维素酶第15页
        1.2.2 细菌产生的纤维素酶第15页
        1.2.3 放线菌产生的纤维素酶第15-16页
        1.2.4 动物产生的纤维素酶第16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6-17页
    1.4 纤维素酶在工业上的应用第17-18页
        1.4.1 纤维素酶应用在纺织业上第17页
        1.4.2 纤维素酶应用在食品业上第17页
        1.4.3 纤维素酶应用在饲料业上第17-18页
        1.4.4 纤维素酶应用在生物能源上第18页
        1.4.5 纤维素酶应用在造纸业上第18页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8-19页
    1.6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第19-20页
2 材料与方法第20-41页
    2.1 实验材料第20-25页
        2.1.1 菌株与质粒第20-22页
        2.1.2 药品及酶类第22页
        2.1.3 试剂及配方第22-25页
        2.1.4 实验仪器第25页
    2.2 实验方法第25-41页
        2.2.1 黄绿木霉的培养第25页
        2.2.2 内切葡聚糖酶基因的克隆第25-29页
        2.2.3 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第29页
        2.2.4 酿酒酵母重组载体的构建第29-32页
        2.2.5 酶切与连接第32-34页
        2.2.6 酿酒酵母转化第34-35页
        2.2.7 内切葡聚糖酶的诱导表达及分析第35-36页
        2.2.8 重组酶的诱导表达及分析第36页
        2.2.9 重组酶的酶学特性及动力学分析第36-39页
        2.2.10 重组转化子发酵条件的优化第39-41页
3 结果与分析第41-64页
    3.1 内切葡聚糖酶基因的克隆第41-43页
        3.1.1 黄绿木霉总DNA和RNA的提取第41页
        3.1.2 基因的克隆第41-43页
    3.2 基因序列分析第43-46页
        3.2.1 内切葡聚糖酶Ⅱ基因序列的分析第43-44页
        3.2.2 内切葡聚糖酶蛋白质结构分析第44-46页
    3.3 酿酒酵母整合载体YPIGH的构建第46-48页
        3.3.1PCR扩增序列第46-47页
        3.3.2 载体双酶切的鉴定第47-48页
    3.4 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转化第48-50页
        3.4.1 构建游离表达质粒第48-49页
        3.4.2 重组表达质粒的构建第49页
        3.4.3 表达载体的转化第49-50页
        3.4.4 酿酒酵母转化子的鉴定第50页
    3.5 内切葡聚糖酶基因的诱导表达及分析第50-52页
        3.5.1 黄绿木霉RNA提取第50-51页
        3.5.2 黄绿木霉c DNA的验证第51页
        3.5.3 基因的实时荧光定量PCR第51-52页
    3.6 重组酶的诱导表达及分析第52页
    3.7 酶学特性及动力学常数分析第52-61页
        3.7.1 葡萄糖标准曲线第52-53页
        3.7.2 重组蛋白的SDS-PAGE和水解圈分析第53-54页
        3.7.3 重组内切葡聚糖酶的酶学特性分析第54-56页
        3.7.4 酶促动力学分析第56-61页
    3.8 内切葡聚糖酶的发酵条件优化第61-64页
        3.8.1β-半乳糖含量对酶活性影响的分析第61页
        3.8.2YNB含量对酶活性影响的分析第61-62页
        3.8.3 通氧量对酶活性影响的分析第62页
        3.8.4 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分析第62页
        3.8.5 重组酿酒酵母发酵条件的正交实验第62-64页
4 讨论第64-67页
    4.1 内切葡聚糖酶基因的克隆第64页
        4.1.1 基因供体的选择第64页
        4.1.2 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第64页
    4.2 内切葡聚糖酶基因的表达第64-67页
        4.2.1 基因表达系统的选择第64-65页
        4.2.2 制约外源基因表达的因素第65页
        4.2.3 关于构建高效表达载体方面的讨论第65-66页
        4.2.4 内切葡聚糖酶诱导表达的研究第66页
        4.2.5 内切葡聚糖酶酶学特性分析第66页
        4.2.6 内切葡聚糖酶发酵条件的优化第66-67页
5 结论第67-68页
致谢第68-69页
参考文献第69-7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等节跳科七属系统分类及Proisotoma属—新种的发育和行为研究
下一篇:牛副流感病毒3型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初步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