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4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页 |
1.2 硅藻土概述 | 第10-13页 |
1.2.1 硅藻土的形成与组成 | 第10-11页 |
1.2.2 硅藻土的储量及分布 | 第11-12页 |
1.2.3 硅藻土的应用 | 第12-13页 |
1.3 钒催化剂与载体 | 第13-17页 |
1.3.1 钒催化剂 | 第13-14页 |
1.3.2 硅藻土作为钒催化剂载体 | 第14-15页 |
1.3.3 硅藻土性质对钒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 第15-17页 |
1.4 硅藻土的预处理方法 | 第17-21页 |
1.4.1 物理法 | 第17-19页 |
1.4.2 化学法 | 第19-21页 |
1.5 研究思路与内容 | 第21-24页 |
2 硅藻土性质分析 | 第24-34页 |
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24-25页 |
2.1.1 实验仪器 | 第24-25页 |
2.1.2 实验试剂 | 第25页 |
2.2 硅藻土的化学组成分析 | 第25-29页 |
2.2.1 水含量测定 | 第25-26页 |
2.2.2 烧失量测定 | 第26页 |
2.2.3 SiO_2含量 | 第26-27页 |
2.2.4 Fe_2O_3含量测定 | 第27页 |
2.2.5 Na_2O含量测定 | 第27-29页 |
2.3 硅藻土的XRD分析 | 第29页 |
2.4 硅藻土的形貌分析 | 第29-31页 |
2.5 硅藻土的比表面积、孔体积和孔径分布分析 | 第31-33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3 以不同产地硅藻土为载体的钒催化剂性能 | 第34-46页 |
3.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34-35页 |
3.1.1 实验仪器 | 第34页 |
3.1.2 实验试剂 | 第34-35页 |
3.2 钒催化剂的制备 | 第35-36页 |
3.3 钒催化剂的活性测定 | 第36-40页 |
3.3.1 催化剂的活性测定方法 | 第36-39页 |
3.3.2 钒催化剂活性测定结果及分析 | 第39-40页 |
3.4 钒催化剂的其他指标 | 第40-44页 |
3.4.1 钒催化剂的径向抗压碎力 | 第40-42页 |
3.4.2 钒催化剂的磨耗率 | 第42-43页 |
3.4.3 钒催化剂的孔结构 | 第43-4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4 硅藻土预处理对钒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 第46-70页 |
4.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46-47页 |
4.1.1 实验仪器 | 第46页 |
4.1.2 实验试剂 | 第46-47页 |
4.2 焙烧处理 | 第47-49页 |
4.3 硫酸处理对硅藻土及催化剂性质的影响 | 第49-57页 |
4.3.1 硫酸浓度的影响 | 第49-53页 |
4.3.2 液固比的影响 | 第53-54页 |
4.3.3 酸处理温度的影响 | 第54-55页 |
4.3.4 酸处理时间的影响 | 第55-56页 |
4.3.5 硫酸处理最佳条件下硅藻土形貌及钒催化剂活性 | 第56-57页 |
4.4 微波硫酸处理对硅藻土及催化剂性质的影响 | 第57-66页 |
4.4.1 微波辐射下硫酸浓度的影响 | 第58-62页 |
4.4.2 微波辐射下液固比的影响 | 第62-63页 |
4.4.3 微波功率的影响 | 第63-64页 |
4.4.4 微波辐射下酸处理时间的影响 | 第64-65页 |
4.4.5 微波酸处理最佳条件下硅藻土形貌及钒催化剂活性 | 第65-66页 |
4.5 微波酸处理与常规酸处理的对比 | 第66-68页 |
4.5.1 硅藻土性质的比较 | 第66-67页 |
4.5.2 钒催化剂性能的比较 | 第67-6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70-72页 |
5.1 结论 | 第70页 |
5.2 展望 | 第70-72页 |
致谢 | 第72-7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