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手部心电信号的身份识别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概述 | 第10-11页 |
1.2 心电图用于身份识别的可行性分析 | 第11-14页 |
1.2.1 心电图产生原理 | 第12-13页 |
1.2.2 可行性分析 | 第13-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3.1 心电信号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2 手部心电信号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4 本文主要工作 | 第17-19页 |
第二章 手部心电信号的采集与处理 | 第19-37页 |
2.1 手部心电信号的采集原理 | 第19-21页 |
2.2 手握式心电采集装置的设计 | 第21-26页 |
2.2.1 心电信号处理器的介绍 | 第22页 |
2.2.2 电极材料的选择 | 第22-23页 |
2.2.3 电极位置的选择 | 第23-26页 |
2.3 手部心电信号的降噪处理 | 第26-32页 |
2.3.1 手部心电信号的噪声分析 | 第26-27页 |
2.3.2 切比雪夫滤波器去除高频干扰 | 第27-28页 |
2.3.3 中值滤波去除基线漂移 | 第28-31页 |
2.3.4 直线滑动平均滤波 | 第31-32页 |
2.4 实验与结果分析 | 第32-35页 |
2.4.1 手部心电信号滤波处理实验 | 第32-33页 |
2.4.2 与标准导联的对比实验 | 第33-3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三章 基于手部心电信号的身份识别方法 | 第37-48页 |
3.1 单心动周期波形提取 | 第37-40页 |
3.1.1 R波检测 | 第38-40页 |
3.1.2 基于R波的心电波形提取 | 第40页 |
3.2 用于手部心电信号的身份识别方法 | 第40-45页 |
3.2.1 基于相关系数的身份识别方法 | 第41-42页 |
3.2.2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身份识别方法 | 第42-44页 |
3.2.3 身份识别算法的评价标准 | 第44-45页 |
3.3 实验与结果分析 | 第45-47页 |
3.3.1 实验数据 | 第45页 |
3.3.2 相关系数和支持向量机的实验 | 第45-4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四章 心电信号身份识别(ECG-ID)实验平台 | 第48-58页 |
4.1 ECG-ID实验平台设计与实现 | 第48-52页 |
4.1.1 需求分析 | 第48-49页 |
4.1.2 整体结构 | 第49页 |
4.1.3 功能模块 | 第49-52页 |
4.1.4 数据传输方式 | 第52页 |
4.2 ECG-ID平台实验分析 | 第52-57页 |
4.2.1 数据采集说明 | 第52-54页 |
4.2.2 不同阶段的实验与结果分析 | 第54-57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8-60页 |
5.1 工作总结 | 第58-59页 |
5.2 工作展望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附录 1:波形对比图 | 第63-64页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