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1 课题背景、来源、目的及意义 | 第14-18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14-15页 |
1.2 课题目的及意义 | 第15-17页 |
1.3 课题来源 | 第17-18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8-43页 |
2.1 汽车用高强钢研究现状 | 第18-22页 |
2.1.1 超高强钢的现状及发展 | 第18-19页 |
2.1.2 汽车用钢现状及未来趋势 | 第19-20页 |
2.1.3 汽车用先进高强度钢板成形技术及成形性研究 | 第20-22页 |
2.2 连续退火工艺 | 第22-26页 |
2.2.1 连续退火工艺概述 | 第22-24页 |
2.2.2 连退超快冷工艺概述 | 第24-26页 |
2.3 冷轧高强钢的强化机理 | 第26-36页 |
2.3.1 相变强化 | 第26-29页 |
2.3.2 细晶强化 | 第29-31页 |
2.3.3 固溶强化 | 第31-32页 |
2.3.4 位错强化 | 第32-34页 |
2.3.5 析出强化 | 第34-36页 |
2.4 各相组织对高强钢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36-41页 |
2.4.1 马氏体组织对高强钢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36-39页 |
2.4.2 铁素体组织对高强钢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39-41页 |
2.4.3 残余奥氏体对高强钢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41页 |
2.5 高强钢塑性变形行为及本构模型研究 | 第41-43页 |
3 研究内容及方案 | 第43-52页 |
3.1 研究内容 | 第43-45页 |
3.2 研究方案及方法 | 第45-47页 |
3.2.1 成分设计 | 第45页 |
3.2.2 热轧工艺 | 第45-46页 |
3.2.3 冷轧工艺 | 第46页 |
3.2.4 连续退火工艺 | 第46-47页 |
3.2.5 变形特性分析 | 第47页 |
3.3 实验方法及设备 | 第47-50页 |
3.3.1 室温拉伸实验 | 第47-48页 |
3.3.2 光学金相组织观察 | 第48页 |
3.3.3 扫描电镜观察 | 第48页 |
3.3.4 透射电镜观察 | 第48页 |
3.3.5 XRD分析 | 第48-49页 |
3.3.6 超快冷却装置的设计 | 第49页 |
3.3.7 不同应变速率拉伸实验 | 第49-50页 |
3.4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50-51页 |
3.5 技术路线 | 第51-52页 |
4 实验用钢的成分设计 | 第52-57页 |
4.1 高强钢的成分设计原理 | 第52-55页 |
4.2 实验用钢的制备 | 第55-56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5 实验用钢热轧和冷轧的组织与性能 | 第57-67页 |
5.1 热轧实验及工艺 | 第57-59页 |
5.2 热轧组织及性能分析 | 第59-62页 |
5.2.1 热轧力学性能 | 第59-60页 |
5.2.2 热轧组织分析 | 第60-62页 |
5.3 冷轧实验 | 第62-63页 |
5.4 冷轧组织及性能分析 | 第63-65页 |
5.4.1 冷轧性能分析 | 第63-64页 |
5.4.2 冷轧组织分析 | 第64-6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6 实验用钢的连续冷却转变曲线测定 | 第67-78页 |
6.1 热膨胀实验方案 | 第67-68页 |
6.2 热膨胀实验结果分析 | 第68-77页 |
6.2.1 热膨胀实验相变点分析 | 第68-71页 |
6.2.2 热膨胀实验组织分析 | 第71-77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7 实验用钢连续退火组织性能控制 | 第78-128页 |
7.1 退火过程中的冷却速度控制 | 第78-84页 |
7.1.1 实际温度曲线的测量 | 第78-82页 |
7.1.2 快冷的ANSYS模拟 | 第82-84页 |
7.2 退火温度对组织性能的影响 | 第84-102页 |
7.2.1 退火温度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85-92页 |
7.2.2 退火温度对组织的影响 | 第92-102页 |
7.3 过时效温度对组织性能的影响 | 第102-117页 |
7.3.1 过时效温度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102-106页 |
7.3.2 过时效温度对组织的影响 | 第106-117页 |
7.4 快冷速度对组织性能的影响 | 第117-126页 |
7.4.1 快冷速度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117-123页 |
7.4.2 快冷速度对组织的影响 | 第123-126页 |
7.5 本章小结 | 第126-128页 |
8 实验用钢强化机制分析 | 第128-138页 |
8.1 固溶强化和析出强化 | 第128-130页 |
8.2 细晶强化 | 第130-133页 |
8.3 相变强化和位错强化 | 第133-136页 |
8.4 本章小结 | 第136-138页 |
9 实验用钢变形特性研究 | 第138-161页 |
9.1 不同应变速率条件下的力学性能 | 第138-140页 |
9.1.1 准静态条件下的力学性能 | 第138-139页 |
9.1.2 中高应变速率条件下的力学性能 | 第139-140页 |
9.2 微观组织研究 | 第140-141页 |
9.3 塑性变形特性研究 | 第141-146页 |
9.3.1 Hollomon方程 | 第142-143页 |
9.3.2 修正的C-J分析法 | 第143-144页 |
9.3.3 动态因子 | 第144-146页 |
9.4 断裂特性分析 | 第146-151页 |
9.4.1 拉伸断口宏观形貌 | 第146-147页 |
9.4.2 拉伸断口微观形貌 | 第147-149页 |
9.4.3 断裂吸收能 | 第149-151页 |
9.5 塑性变形本构模型研究 | 第151-159页 |
9.5.1 Johnson-Cook模型研究 | 第151-155页 |
9.5.2 Zerilli-Armstrong模型研究 | 第155-157页 |
9.5.3 本构模型的可决系数 | 第157-159页 |
9.6 本章小结 | 第159-161页 |
10 结论 | 第161-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163-171页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第171-175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