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缘起 | 第10-11页 |
1.1.1 维护国家安全稳定发展的必然要求 | 第10-11页 |
1.1.2 应对新媒体发展的必然要求 | 第11页 |
1.1.3 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 第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7页 |
1.2.1 对政治认同的相关研究 | 第11-14页 |
1.2.2 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相关研究 | 第14-15页 |
1.2.3 对自组织理论的相关研究 | 第15-17页 |
1.3 本文研究思路、重点与难点、创新点 | 第17-19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1.3.2 研究重难点 | 第17页 |
1.3.3 研究创新点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的现状审视 | 第19-28页 |
2.1 调查研究的设计 | 第19-20页 |
2.1.1 调研目标 | 第19页 |
2.1.2 调研思路 | 第19-20页 |
2.1.3 调研方法 | 第20页 |
2.2 大学生政治认同现状分析 | 第20-24页 |
2.2.1 样本总体情况 | 第20-21页 |
2.2.2 大学生政治认知认同调查分析 | 第21页 |
2.2.3 大学生政治情感认同调查分析 | 第21-22页 |
2.2.4 大学生政治参与认同调查分析 | 第22-23页 |
2.2.5 调查结论 | 第23-24页 |
2.3 问题归因分析 | 第24-28页 |
2.3.1 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自组织系统发展的内部动力不足 | 第24-26页 |
2.3.2 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自组织系统的外部环境不佳 | 第26-28页 |
第三章 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自组织系统的理论分析 | 第28-36页 |
3.1 自组织 | 第28-30页 |
3.1.1 自组织的内涵分析 | 第28页 |
3.1.2 自组织的特征分析 | 第28-29页 |
3.1.3 自组织与他组织的辨析 | 第29-30页 |
3.2 政治认同内涵分析 | 第30-31页 |
3.3 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自组织系统 | 第31-36页 |
3.3.1 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自组织系统的构成要素 | 第31-32页 |
3.3.2 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自组织系统的表征 | 第32-33页 |
3.3.3 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自组织系统的单元分析 | 第33-36页 |
第四章 目标系统: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自组织系统发展的先导 | 第36-41页 |
4.1 目标系统的维度分析 | 第36-38页 |
4.1.1 认知维度 | 第37页 |
4.1.2 情感维度 | 第37-38页 |
4.1.3 意志维度 | 第38页 |
4.1.4 行为参与维度 | 第38页 |
4.2 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自组织系统的目标体系构建 | 第38-41页 |
4.2.1 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自组织系统目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第38-39页 |
4.2.2 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自组织系统目标体系构建的策略 | 第39-41页 |
第五章 动力系统: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自组织系统发展的关键 | 第41-49页 |
5.1 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自组织系统的动力结构 | 第41-42页 |
5.1.1 政府动力系统 | 第41页 |
5.1.2 高校动力系统 | 第41-42页 |
5.1.3 社会动力系统 | 第42页 |
5.1.4 学生政治领袖动力系统 | 第42页 |
5.2 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自组织系统的动力分析 | 第42-46页 |
5.2.1 培育主体的竞争是自组织系统发展的内部动力 | 第42-43页 |
5.2.2 培育主体的协同促使自组织系统形成发展合力 | 第43-44页 |
5.2.3 序参量是自组织系统发展的支配动力 | 第44-46页 |
5.3 构建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自组织系统的动力机制 | 第46-49页 |
5.3.1 培育主体互动联动,实现竞争和协同,保证动力源泉 | 第46-48页 |
5.3.2 自组织动力与他组织动力相结合,形成双重动力驱动 | 第48-49页 |
第六章 运行系统: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自组织系统发展的核心 | 第49-54页 |
6.1 运行过程分析 | 第49-52页 |
6.1.1 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自组织系统的自生成 | 第49-50页 |
6.1.2 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自组织系统的自发展 | 第50-51页 |
6.1.3 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自组织系统的自适应 | 第51-52页 |
6.2 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自组织系统运行路径构建 | 第52-54页 |
6.2.1 促进系统开放,使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自组织系统得以生成 | 第52-53页 |
6.2.2 强化负熵流,促进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自组织系统的发展 | 第53-54页 |
第七章 反馈系统: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自组织系统的发展支撑 | 第54-59页 |
7.1 建立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自组织系统评价机制 | 第54-56页 |
7.1.1 构建原则 | 第54-55页 |
7.1.2 构建策略 | 第55-56页 |
7.2 构建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自组织系统反馈体系 | 第56-59页 |
7.2.1 形成负反馈,在渐变中维持自组织系统的稳定 | 第57-58页 |
7.2.2 促进正反馈,在突变中促使自组织系统走向更高的有序 | 第58-59页 |
结语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附录 | 第64-66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