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0-11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25页 |
1.1 大豆锈病研究进展 | 第11-16页 |
1.1.1 大豆锈病分布及危害 | 第11-12页 |
1.1.2 大豆锈菌分类 | 第12页 |
1.1.3 病原生物学特性 | 第12-13页 |
1.1.4 寄主范围 | 第13页 |
1.1.5 生理小种分化 | 第13-14页 |
1.1.6 大豆锈病防治 | 第14-16页 |
1.1.6.1 化学防治 | 第14-15页 |
1.1.6.2 抗病育种 | 第15页 |
1.1.6.3 生物防治 | 第15-16页 |
1.2 大豆抗锈病遗传育种研究 | 第16-24页 |
1.2.1 大豆抗锈资源筛选 | 第16-17页 |
1.2.2 大豆抗锈遗传 | 第17-18页 |
1.2.3 大豆抗锈基因定位 | 第18-24页 |
1.2.3.1 常用的DNA分子标记 | 第18-21页 |
1.2.3.2 与抗病基因紧密连锁分子标记分析方法 | 第21-22页 |
1.2.3.3 大豆抗锈基因定位 | 第22-24页 |
1.2.4 大豆抗锈基因克隆 | 第24页 |
1.3 本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 第24-25页 |
第二章 SX6907抗锈遗传研究 | 第25-31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5-27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25页 |
2.1.1.1 供试菌株 | 第25页 |
2.1.1.2 试验品种及群体 | 第25页 |
2.1.1.3 试验试剂及仪器 | 第25页 |
2.1.2 试验方法 | 第25-27页 |
2.1.2.1 锈菌菌源准备 | 第25-26页 |
2.1.2.2 离体叶片接种鉴定 | 第26页 |
2.1.2.3 温室成株接种鉴定 | 第26页 |
2.1.2.4 抗锈遗传分析 | 第26-27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7-29页 |
2.2.1 SX6907抗锈遗传分析 | 第27-29页 |
2.2.2 离体叶片鉴定与成株抗性鉴定比较 | 第29页 |
2.3 讨论 | 第29-31页 |
第三章 抗锈基因初步定位 | 第31-40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1-35页 |
3.1.1 植物材料及作图群体 | 第31页 |
3.1.2 抗锈鉴定 | 第31页 |
3.1.3 基因组DNA提取及检测 | 第31页 |
3.1.4 初步定位标记选取 | 第31-32页 |
3.1.5 PCR扩增反应 | 第32页 |
3.1.6 扩增产物检测 | 第32-34页 |
3.1.6.1 所需试剂配方 | 第33页 |
3.1.6.2 6%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技术流程 | 第33-34页 |
3.1.7 基因型确定 | 第34页 |
3.1.8 遗传连锁图谱构建 | 第34-35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5-38页 |
3.2.1 抗锈基因连锁标记的筛选 | 第35-37页 |
3.2.2 抗锈基因初步定位 | 第37-38页 |
3.3 讨论 | 第38-40页 |
第四章 抗锈基因精细定位 | 第40-48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0-41页 |
4.1.1 定位群体 | 第40页 |
4.1.2 植株基因组DNA提取 | 第40页 |
4.1.3 新的SSR标记开发及连锁标记的筛选 | 第40-41页 |
4.1.4 PCR扩增反应及产物检测 | 第41页 |
4.1.5 抗锈基因精细定位 | 第41页 |
4.1.6 SX6907与Rpp1资源的关系比较 | 第41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41-46页 |
4.2.1 新SSR标记多态性筛选 | 第41-42页 |
4.2.2 抗锈基因精细定位 | 第42-45页 |
4.2.3 SX6907与Rpp1资源的关系比较 | 第45-46页 |
4.2.4 精细定位区间候选基因预测 | 第46页 |
4.3 讨论 | 第46-48页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作者简历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