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特《门德尔松七首艺术歌曲》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0-14页 |
第一章 李斯特《门德尔松七首艺术歌曲》改编背景 | 第14-24页 |
一、李斯特的改编曲 | 第14-19页 |
(一)产生背景及原因 | 第14-18页 |
(二)类型划分 | 第18-19页 |
二、七首艺术歌曲 | 第19-24页 |
(一)七首艺术歌曲概况 | 第19-22页 |
(二)作品成集经过 | 第22-24页 |
第二章 李斯特《门德尔松七首艺术歌曲》表现手法 | 第24-44页 |
一、乐谱表达 | 第24-35页 |
(一)篇幅结构 | 第24-26页 |
(二)织体形式 | 第26-29页 |
(三)表情记号 | 第29-32页 |
(四)音响广度与厚度的变化 | 第32-34页 |
(五)三行谱的运用 | 第34-35页 |
二、弹奏技法 | 第35-44页 |
(一)音阶“跑中求稳” | 第35-37页 |
(二)双音“连中显线” | 第37-39页 |
(三)旋律“分中有合” | 第39-41页 |
(四)“李斯特式”技巧 | 第41-44页 |
第三章 李斯特《门德尔松七首艺术歌曲》艺术价值 | 第44-48页 |
一、对同时代的影响 | 第44-46页 |
(一)普及优秀作品 | 第44页 |
(二)扩大艺术歌曲影响 | 第44-45页 |
(三)推进浪漫主义音乐文化发展 | 第45-46页 |
二、对后世的影响 | 第46-48页 |
(一)对作曲家的价值 | 第46-47页 |
(二)对演奏者的价值 | 第47-48页 |
结语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