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太原街商圈内部结构及其影响机制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页 |
1.1.1 城市功能的转型及零售业的发展 | 第13页 |
1.1.2 商圈及其结构研究的必要性 | 第13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1.2.1 研究的目的 | 第13-14页 |
1.2.2 研究的意义 | 第14页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第14-17页 |
1.3.1 国外相关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1.3.2 国内相关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1.4 研究对象 | 第17页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7-18页 |
1.5.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5.3 研究框架 | 第18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城市商圈理论研究基础 | 第19-26页 |
2.1 城市商圈的内涵 | 第19页 |
2.2 城市商圈的要素及构造 | 第19-21页 |
2.2.1 商圈的构成要素 | 第19-20页 |
2.2.2 商圈的构造 | 第20-21页 |
2.3 城市商圈等级及空间结构形态类型 | 第21-24页 |
2.3.1 城市商圈的等级划分 | 第21-22页 |
2.3.2 城市商圈空间结构与形态类型 | 第22-24页 |
2.4 商圈的经典模型 | 第24-25页 |
2.4.1 哈夫模型 | 第24页 |
2.4.2 饱和指数模型 | 第24-2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太原街商圈内部结构判识 | 第26-65页 |
3.1 太原街商圈概况 | 第26页 |
3.2 商圈范围识别 | 第26-31页 |
3.2.1 商圈范围识别的方法 | 第26-27页 |
3.2.2 太原街商圈范围的识别 | 第27-31页 |
3.3 商圈空间构成结构 | 第31-41页 |
3.3.1 商业服务业空间构成 | 第32-36页 |
3.3.2 商务办公空间构成 | 第36-39页 |
3.3.3 公共活动空间构成 | 第39页 |
3.3.4 其他空间构成 | 第39-41页 |
3.4 商圈空间分布结构 | 第41-47页 |
3.4.1 商业服务业空间分布 | 第41-42页 |
3.4.2 商务办公空间分布 | 第42-43页 |
3.4.3 公共活动空间分布 | 第43-44页 |
3.4.4 其他空间分布 | 第44-47页 |
3.5 商圈入住率空间结构 | 第47-58页 |
3.5.1 单体建筑入住率 | 第47-49页 |
3.5.2 地域单元入住率 | 第49-53页 |
3.5.3 道路轴线入住率 | 第53-57页 |
3.5.4 入住率空间结构 | 第57-58页 |
3.6 商圈租金空间分布结构 | 第58-61页 |
3.6.1 商铺租金分布结构 | 第59-60页 |
3.6.2 入住结构对比分析 | 第60-61页 |
3.7 商圈业态结构 | 第61-63页 |
3.7.1 业态组合 | 第61-62页 |
3.7.2 零售商业业态 | 第62-63页 |
3.8 商圈存在的问题 | 第63-64页 |
3.8.1 商圈空间分布问题 | 第63页 |
3.8.2 商圈入住率问题 | 第63-64页 |
3.8.3 商圈业态问题 | 第64页 |
3.9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四章 太原街商圈影响机制与发展趋势分析 | 第65-100页 |
4.1 商圈外部影响机制 | 第65-79页 |
4.1.1 政策因素 | 第65-67页 |
4.1.2 经济因素 | 第67-72页 |
4.1.3 区位因素 | 第72-73页 |
4.1.4 竞争因素 | 第73-79页 |
4.2 商圈内部影响机制 | 第79-89页 |
4.2.1 资源构成因素 | 第79-82页 |
4.2.2 交通组织因素 | 第82-86页 |
4.2.3 业种业态因素 | 第86-89页 |
4.3 商圈发展案例分析 | 第89-94页 |
4.3.1 国外商圈更新案例 | 第89-90页 |
4.3.2 国内商圈更新案例 | 第90-92页 |
4.3.3 借鉴与启示 | 第92-94页 |
4.4 商圈发展趋势分析 | 第94-99页 |
4.4.1 城市商圈衰落与复兴 | 第94-96页 |
4.4.2 太原街商圈发展阶段判识 | 第96-98页 |
4.4.3 太原街商圈发展趋势 | 第98-9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9-100页 |
第五章 太原街商圈发展优化策略 | 第100-116页 |
5.1 商圈功能结构整合 | 第100-106页 |
5.1.1 构建“一心、三区”功能结构 | 第100-101页 |
5.1.2 核心商业区活力复兴 | 第101-103页 |
5.1.3 商务区功能强化 | 第103-104页 |
5.1.4 旅游区文化内涵提升 | 第104-106页 |
5.2 商圈业态结构优化 | 第106-110页 |
5.2.1 优势产业选择 | 第106页 |
5.2.2 业态优化调整 | 第106-107页 |
5.2.3 业种合理配置 | 第107-108页 |
5.2.4 专业市场区营造 | 第108-110页 |
5.3 商圈景观系统升级 | 第110-112页 |
5.3.1 道路绿化系统 | 第110-111页 |
5.3.2 历史风貌沿街景观 | 第111页 |
5.3.3 节点立体化景观 | 第111-112页 |
5.4 商圈交通系统改善 | 第112-115页 |
5.4.1 综合治理各级道路 | 第112-113页 |
5.4.2 增强跨区交通运行能力 | 第113页 |
5.4.3 加强交通组织管理 | 第113-114页 |
5.4.4 立体化步行系统 | 第114页 |
5.4.5 停车系统优化 | 第114页 |
5.4.6 合理配置交通站场 | 第114-11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15-116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116-118页 |
6.1 基本结论 | 第116页 |
6.2 主要创新 | 第116页 |
6.3 不足与展望 | 第116-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21页 |
作者简介 | 第121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21-123页 |
致谢 | 第123-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