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引言 | 第13-15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5-37页 |
2.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5-17页 |
2.2 相变模型 | 第17-19页 |
2.2.1 相变动力学模型 | 第17-18页 |
2.2.2 相变潜热模型 | 第18-19页 |
2.2.3 相变膨胀模型 | 第19页 |
2.3 变形抗力模型 | 第19-20页 |
2.4 温度场模型 | 第20-26页 |
2.4.1 温度场基本理论 | 第21-23页 |
2.4.2 温度场计算方法 | 第23-26页 |
2.5 辊系-轧件变形计算模型 | 第26-31页 |
2.5.1 辊系弹性变形模型 | 第27页 |
2.5.2 轧件塑性变形模型 | 第27-29页 |
2.5.3 辊系-轧件耦合变形模型 | 第29-31页 |
2.6 相变对热轧板形的影响 | 第31-32页 |
2.7 初始内应力对轧制板形的影响 | 第32-33页 |
2.8 轧件屈曲失稳变形模型 | 第33-35页 |
2.9 课题研究内容 | 第35-37页 |
3 无取向电工钢分相区高温本构模型 | 第37-60页 |
3.1 相变动力学模型 | 第37-42页 |
3.1.1 相变温度区间 | 第37-39页 |
3.1.2 等温相变动力学方程 | 第39-41页 |
3.1.3 连续冷却相变动力学方程 | 第41-42页 |
3.2 基于位错密度理论的分相区高温本构模型 | 第42-49页 |
3.2.1 位错密度理论 | 第42-43页 |
3.2.2 高温压缩实验 | 第43-44页 |
3.2.3 高温本构模型建立 | 第44-47页 |
3.2.4 结果分析 | 第47-49页 |
3.2.5 模型验证 | 第49页 |
3.3 基于Arrhenius方程的分相区高温本构模型 | 第49-56页 |
3.3.1 高温压缩实验 | 第50-52页 |
3.3.2 实验结果分析 | 第52页 |
3.3.3 高温本构模型建立 | 第52-56页 |
3.4 不同相区的软化机理 | 第56-5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4 无取向电工钢相变组织和相变潜热对热轧断面轮廓的影响 | 第60-75页 |
4.1 温度-相变耦合模型 | 第60-69页 |
4.1.1 基于二维交替差分法的带钢温度场模型 | 第61-62页 |
4.1.2 相变潜热模型 | 第62-63页 |
4.1.3 物性参数测定 | 第63-64页 |
4.1.4 温度-相变耦合模型 | 第64-66页 |
4.1.5 模型结果讨论 | 第66-68页 |
4.1.6 模型验证 | 第68-69页 |
4.2 轧制有限元模型 | 第69-74页 |
4.2.1 模型简化 | 第69页 |
4.2.2 辊系-轧件一体化耦合变形模型 | 第69-70页 |
4.2.3 子程序二次开发 | 第70-71页 |
4.2.4 模型结果讨论 | 第71-73页 |
4.2.5 模型验证 | 第73-74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5 无取向电工钢热膨胀和相变膨胀对热轧断面轮廓的影响 | 第75-91页 |
5.1 热膨胀和相变膨胀模型建立 | 第75-77页 |
5.1.1 热膨胀模型 | 第76页 |
5.1.2 相变膨胀模型 | 第76-77页 |
5.2 机架间带钢温度-位移耦合模型建立 | 第77-82页 |
5.2.1 模型简化 | 第77页 |
5.2.2 边界条件设置 | 第77-78页 |
5.2.3 带钢仿真长度确定 | 第78-79页 |
5.2.4 模型建立 | 第79-80页 |
5.2.5 子程序二次开发 | 第80-81页 |
5.2.6 模型结果讨论 | 第81-82页 |
5.3 轧制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82-84页 |
5.3.1 辊系-轧件一体化耦合变形模型建立 | 第82页 |
5.3.2 子程序二次开发 | 第82-83页 |
5.3.3 模型结果讨论 | 第83-84页 |
5.4 带钢初始内应力对热轧断面轮廓的影响 | 第84-89页 |
5.4.1 初始内应力的数学描述 | 第85-86页 |
5.4.2 对称初始内应力对带钢断面轮廓的影响 | 第86-87页 |
5.4.3 二次浪形内应力对带钢二次凸度的功效系数 | 第87-89页 |
5.4.4 带钢内应力对总轧制力的影响 | 第8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9-91页 |
6 无取向电工钢温度和相变对热精轧屈曲行为的影响 | 第91-113页 |
6.1 温度和相变对材料切线模量横向分布的影响 | 第91-93页 |
6.2 基于弹性薄板小位移理论的前屈曲求解模型 | 第93-101页 |
6.2.1 基本方程 | 第93-96页 |
6.2.2 能量法求解原理 | 第96-97页 |
6.2.3 整体型纵向浪形的前屈曲求解模型 | 第97-100页 |
6.2.4 局部型纵向浪形的前屈曲求解模型 | 第100-101页 |
6.3 温度和相变对前屈曲失稳的影响 | 第101-105页 |
6.3.1 温度和相变对整体型中浪前屈曲的影响 | 第102-103页 |
6.3.2 温度和相变对整体型双边浪前屈曲的影响 | 第103-104页 |
6.3.3 温度和相变对局部型中浪前屈曲的影响 | 第104页 |
6.3.4 温度和相变对局部型双边浪前屈曲的影响 | 第104-105页 |
6.4 基于弹性薄板大位移理论的后屈曲变形模型 | 第105-110页 |
6.4.1 基本方程 | 第105-107页 |
6.4.2 整体型纵向浪形的后屈曲求解模型 | 第107-109页 |
6.4.3 局部型纵向浪形的后屈曲求解模型 | 第109-110页 |
6.5 温度和相变对后屈曲变形的影响 | 第110-112页 |
6.5.1 温度和相变对整体型中浪后屈曲的影响 | 第110页 |
6.5.2 温度和相变对整体型双边浪后屈曲的影响 | 第110-111页 |
6.5.3 温度和相变对局部型中浪后屈曲的影响 | 第111页 |
6.5.4 温度和相变对局部型双边浪后屈曲的影响 | 第111-112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12-113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13-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27页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第127-131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