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气养血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疗效评价的临床研究
| 缩略词表 | 第6-7页 |
| 中文摘要 | 第7-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前言 | 第10-11页 |
| 第一部分 理论分析 | 第11-22页 |
| 一、OA中医病因病机 | 第11-13页 |
| (一)肝肾亏虚与OA的关系 | 第11页 |
| (二)脾胃虚弱与OA的关系 | 第11-12页 |
| (三)气血不足与OA的关系 | 第12-13页 |
| 1.气虚与OA的关系 | 第12页 |
| 2.血虚与OA的关系 | 第12-13页 |
| 二、OA气血两虚辩证要点 | 第13-14页 |
| (一)辨证要点 | 第13页 |
| (二)气血两虚辩证要点 | 第13-14页 |
| 1.血虚失濡 | 第13页 |
| 2.气虚失常 | 第13-14页 |
| (三)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 第14页 |
| 三、OA气血两虚证方药溯源 | 第14-16页 |
| (一)OA与肝肾亏虚证方药 | 第14-15页 |
| (二)OA与脾虚证方药 | 第15页 |
| (三)OA与气血不足方药 | 第15-16页 |
| 四、OA益气养血方的提出及组方配伍分析 | 第16-21页 |
| (一)益气养血方中各组成药物治疗OA的可行性 | 第17-20页 |
| (二)益气养血方的配伍分析 | 第20-21页 |
| 五、小结 | 第21-22页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22-49页 |
| 一、临床资料 | 第22-27页 |
| (一)诊断标准 | 第22-25页 |
| (二)纳入标准 | 第25页 |
| (三)排除标准 | 第25页 |
| (四)剔除标准 | 第25-26页 |
| (五)病例脱落标准 | 第26页 |
| (六)中止研究标准 | 第26页 |
| (七)患者入选情况 | 第26-27页 |
| 二、治疗方法 | 第27-34页 |
| (一)方案设计类型 | 第27页 |
| (二)样本量 | 第27页 |
| (三)随机方法 | 第27页 |
| (四)研究药物 | 第27-28页 |
| (五)治疗方案 | 第28-29页 |
| (六)观测指标及方法 | 第29-30页 |
| (七)不良事件观察 | 第30-32页 |
| (八)疗效评价 | 第32页 |
| (九)统计学方法 | 第32页 |
| (十)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 第32-33页 |
| (十一)伦理学原则 | 第33-34页 |
| 三、结果 | 第34-46页 |
| (一)一般资料情况 | 第34-35页 |
| (二)疗效评估 | 第35-43页 |
| 1.疾病疗效比较 | 第35-36页 |
| 2.证候疗效比较 | 第36页 |
| 3.中医证侯变化比较 | 第36-37页 |
| 4.关节疼痛(患者评价,VAS)评分 | 第37-38页 |
| 5.关节疼痛(医生评价,VAS)评分 | 第38-39页 |
| 6.关节肿胀评分 | 第39页 |
| 7.关节活动评分 | 第39-40页 |
| 8.晨僵时间评分 | 第40-41页 |
| 9.Michel Lequense指数比较 | 第41-42页 |
| 10. WOMAC评分比较 | 第42页 |
| 11.HAQ指数比较 | 第42-43页 |
| 12.关节功能分级变化 | 第43页 |
| (三)安全性评价 | 第43-44页 |
| (四)醋氯芬酸篇使用量分析 | 第44-45页 |
| (五)治疗组中药加减使用分析 | 第45-46页 |
| 四、分析与讨论 | 第46-49页 |
| 1.病因病机分析 | 第46页 |
| 2.益气养血法治疗OA的依据及特色优势 | 第46-48页 |
| 3.临床疗效分析 | 第48页 |
| 4.展望 | 第48-49页 |
| 结论 | 第49-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 文献综述 | 第52-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 附录 | 第62-66页 |
| 附 1 | 第62-63页 |
| 附 2 | 第63-64页 |
| 附 3 | 第64-65页 |
| 附 4 | 第65-66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第66-67页 |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