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6-18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5 创新与不足 | 第18-19页 |
1.5.1 创新 | 第18页 |
1.5.2 不足 | 第18-19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19-23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9-20页 |
2.1.1 农民 | 第19页 |
2.1.2 素质 | 第19页 |
2.1.3 农民素质 | 第19-20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0-23页 |
2.2.1 人力资本理论 | 第20-21页 |
2.2.2 系统理论 | 第21页 |
2.2.3 教育理论 | 第21页 |
2.2.4 公共文化服务理论 | 第21-23页 |
第3章 穆棱市农民素质的现状 | 第23-30页 |
3.1 文化素质现状 | 第23-24页 |
3.2 科技素质现状 | 第24页 |
3.3 思想道德素质现状 | 第24-25页 |
3.4 心理素质现状 | 第25-27页 |
3.5 身体健康素质现状 | 第27-28页 |
3.6 法律素质现状 | 第28-30页 |
第4章 穆棱市农民素质存在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30-38页 |
4.1 穆棱市农民素质存在问题 | 第30-35页 |
4.1.1 文化程度较低,文化生活单调 | 第30-31页 |
4.1.2 农民培训意识不强,科技素质低下 | 第31页 |
4.1.3 传统美德、信仰缺失 | 第31-32页 |
4.1.4 心理素质没有得到有效提升 | 第32-33页 |
4.1.5 营养保健意识不强,身体素质较差 | 第33-34页 |
4.1.6 法律知识匮乏,没有法律维权意识,惧法厌讼 | 第34-35页 |
4.2 影响穆棱市农民素质提升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35-38页 |
4.2.1 城乡二元结构的因素 | 第35页 |
4.2.2 经济因素 | 第35-36页 |
4.2.3 文化因素 | 第36页 |
4.2.4 教育因素 | 第36-38页 |
第5章 国内外提升农民素质的经验及对穆棱市的启示 | 第38-44页 |
5.1 国外提升农民素质的经验 | 第38-39页 |
5.1.1 美国 | 第38页 |
5.1.2 韩国 | 第38-39页 |
5.1.3 法国 | 第39页 |
5.2 国内提升农民素质的经验 | 第39-42页 |
5.2.1 浙江省 | 第39-41页 |
5.2.2 吉林省 | 第41页 |
5.2.3 天津市 | 第41-42页 |
5.2.4 重庆市 | 第42页 |
5.3 对穆棱市的启示 | 第42-44页 |
5.3.1 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民素质的培养 | 第42页 |
5.3.2 要完善农村教育体系 | 第42-43页 |
5.3.3 根据农民需求确定培训内容 | 第43-44页 |
第6章 提升穆棱市农民素质对策与建议 | 第44-51页 |
6.1 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 | 第44-48页 |
6.1.1 发展多层次教育,提升农民文化素质 | 第44-45页 |
6.1.2 强化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提升思想道德素质 | 第45页 |
6.1.3 推进优势、特色产业劳动技能培训,提升技能素质 | 第45-46页 |
6.1.4 开展健康知识教育,提升健康素质 | 第46-47页 |
6.1.5 开展农村普法活动,提升法律素质 | 第47-48页 |
6.2 鼓励社会力量加入 | 第48页 |
6.3 调动农民自身积极性 | 第48-51页 |
6.3.1 拓宽渠道,增加方式,发挥农民主观能动性 | 第48-49页 |
6.3.2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使农民思维方式适应农村发展变化规律 | 第49页 |
6.3.3 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 第49-51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附录 | 第56-61页 |
后记和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