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忘却的钟声:杨家屯的后抗争叙事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小引 | 第11-12页 |
导论 | 第12-19页 |
一、杨家屯抗税之后故事的意义 | 第12-13页 |
二、当下的记忆 | 第13-15页 |
三、农民的“国家想象” | 第15-19页 |
第一章 “边缘”的杨家屯 | 第19-24页 |
第一节 进入 | 第19-20页 |
第二节 边缘:被排斥的想象 | 第20-22页 |
第三节 杨家屯是“白区”? | 第22-24页 |
第二章 受到“荣宠”的杨家屯 | 第24-34页 |
第一节 杨家屯 | 第24-26页 |
第二节 “荣宠”时期 | 第26-31页 |
一、共产党到来 | 第26-28页 |
二、“荣宠”时期 | 第28-30页 |
三、“荣宠”何以维持 | 第30-31页 |
小结 | 第31-34页 |
第三章 边缘感:“官司”的记忆 | 第34-49页 |
第一节 “官司” | 第34-37页 |
一、起因 | 第34-36页 |
二、转折 | 第36页 |
三、收尾 | 第36-37页 |
第二节 被遗忘的记忆 | 第37-39页 |
第三节 重构的记忆 | 第39-42页 |
第四节 话语的力量 | 第42-43页 |
第五节 边缘人:杨田林 | 第43-46页 |
小结 | 第46-49页 |
第四章 国家想象:边缘话语背后的逻辑 | 第49-61页 |
第一节 春天 | 第49-50页 |
第二节 农业生产 | 第50-57页 |
一、生产安排 | 第50-52页 |
二、产出和投入 | 第52-55页 |
三、合作社 | 第55-57页 |
第三节 闲时务工:作为补充的经济 | 第57-58页 |
小结 | 第58-61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61-63页 |
尾声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附录 | 第67-68页 |
后记 | 第68-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