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1-14页 |
第一节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页 |
第二节 选题的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第12页 |
第四节 研究范围、方法及思路 | 第12-14页 |
第一章 审判程序中刑事和解制度的概述 | 第14-25页 |
第一节 审判程序中刑事和解制度的概念 | 第14-15页 |
第二节 审判程序中的刑事和解与其他概念的辨析 | 第15-18页 |
一 刑事和解与辩诉交易 | 第15-16页 |
二 刑事和解与调解 | 第16-17页 |
三 刑事和解与私了 | 第17-18页 |
第三节 审判程序中刑事和解制度的功能 | 第18-22页 |
一 解决纠纷功能 | 第18-19页 |
二 增强对纠纷结果的认同,减少上诉、申诉率 | 第19-20页 |
三 促进犯罪者回归社会与防止重新犯罪 | 第20-21页 |
四 协调公权和私权的冲突与平衡 | 第21-22页 |
第四节 审判程序中刑事和解制度的价值分析 | 第22-25页 |
一 公平价值 | 第22-23页 |
二 效率价值 | 第23-25页 |
第二章 审判程序中刑事和解制度的域外考察 | 第25-31页 |
第一节 英美法系主要国家 | 第25-28页 |
一 英国 | 第25-26页 |
二 新西兰 | 第26-28页 |
第二节 大陆法系国家 | 第28-31页 |
一 德国 | 第28-29页 |
二 法国 | 第29-31页 |
第三章 我国审判程序中刑事和解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31-41页 |
第一节 刑事和解制度在审判程序中的立法现状 | 第31-33页 |
一 刑事和解的适用条件 | 第31页 |
二 刑事和解的适用范围 | 第31-32页 |
三 刑事和解的程序和主持者 | 第32-33页 |
第二节 刑事和解制度在审判程序中的司法现状 | 第33-37页 |
一 推进轻微刑事案件的民事化处理 | 第33页 |
二 对重罪案件尝试适用刑事和解 | 第33-34页 |
三 存在消极适用刑事和解因素 | 第34-37页 |
第三节 审判程序中适用刑事和解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37-41页 |
一 立法规定不完善 | 第37-38页 |
二 刑事和解被作为量刑情节适用标准不一 | 第38-39页 |
三 和解适用范围较小 | 第39-40页 |
四 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 | 第40-41页 |
第四章 我国审判程序中刑事和解的立法完善 | 第41-52页 |
第一节 纠正不当立法和错误适用 | 第41-46页 |
一 完善对刑事和解的立法规定 | 第41-44页 |
二 规范对“依法从宽”的具体适用 | 第44页 |
三 适当放宽刑事和解的范围 | 第44-46页 |
第二节 加强对刑事和解的监督 | 第46-48页 |
一 强化人民法院内部监督 | 第46-47页 |
二 强化检察机关对法院的监督 | 第47-48页 |
第三节 建立刑事和解制度的配套措施 | 第48-52页 |
一 完善法律援助机制 | 第48-49页 |
二 健全社区矫正制度 | 第49-50页 |
三 建立必要的刑事被害人补偿制度 | 第50-52页 |
结语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个人简历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