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0-21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第10-13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二、研究目的 | 第12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13-17页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三、研究评述 | 第17页 |
第三节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第17-21页 |
一、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第一章 政府采购及其监督的基本问题:涵义、特征与意义 | 第21-32页 |
第一节 政府采购和政府采购监督体系 | 第21-24页 |
一、政府采购及其特点 | 第21-23页 |
二、政府采购监督体系 | 第23-24页 |
第二节 我国政府采购的历史背景及进程 | 第24-26页 |
一、探索期(1980-1995) | 第24页 |
二、成长期(1996-2003) | 第24-25页 |
三、发展期(2003-至今) | 第25-26页 |
第三节 政府采购监督的目标与功能 | 第26-31页 |
一、政府采购监督的目标 | 第26-27页 |
二、政府采购监督的特点 | 第27-29页 |
三、政府采购监督的主要功能 | 第29-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二章 我国政府采购监督的现状 | 第32-45页 |
第一节 我国政府采购取得的成绩 | 第32-33页 |
一、法律制度框架体系基本形成并逐步健全 | 第32页 |
二、体制机制运作持续优化 | 第32页 |
三、采购范围与规模逐步增大 | 第32-33页 |
四、政策效应不断显现 | 第33页 |
五、政府采购国际化进程稳步推进 | 第33页 |
第二节 我国政府采购监督体系概况 | 第33-35页 |
一、监督体系的雏形基本形成但优化与完善时日尚久 | 第33-34页 |
二、监督体制机制基本定形但灵活性、效应性欠缺 | 第34页 |
三、监督效益强化但尚未达到最大化、最优化 | 第34-35页 |
第三节 我国政府采购监督存在的缺陷 | 第35-39页 |
一、监督权力虚置 | 第35-37页 |
二、采购程序设置不科学、不合理 | 第37-38页 |
三、监督主体关系设置不清 | 第38-39页 |
第四节 我国政府采购监督体系存在缺陷的原因 | 第39-43页 |
一、采购机构监督松弛 | 第39页 |
二、预算监督不全面 | 第39-40页 |
三、供应商监督不力 | 第40-41页 |
四、合同履约差 | 第41-42页 |
五、外部监督引入少 | 第42-43页 |
六、法律监督构建不足 | 第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三章 我国政府采购监督体系的优化路径 | 第45-56页 |
第一节 加强对采购机构的监督考核 | 第45-46页 |
一、明确集中采购机构监督考核的框架性内容 | 第45页 |
二、强化采购机构内部监督考核的意义 | 第45-46页 |
三、构建采购机构监督考核反馈机制 | 第46页 |
第二节 重构采购预算监督程序 | 第46-47页 |
第三节 完善供应商评审和监督 | 第47-49页 |
一、持续完善供应商资质准入与评审制度 | 第47-48页 |
二、优化供应商监督环境 | 第48-49页 |
第四节 推进合同履约监督 | 第49-50页 |
一、合同执行阶段监督 | 第49页 |
二、合同验收阶段监督 | 第49页 |
三、售后服务阶段监督 | 第49-50页 |
第五节 构建外部监督体系 | 第50-53页 |
一、充分发挥财政外部监督效能 | 第50-51页 |
二、提升其它部门监督力度和质量 | 第51-52页 |
三、切实调动社会监督力量 | 第52-53页 |
第六节 引入监督法制建设 | 第53-55页 |
一、基本法律法规体系的协调与完善 | 第53-54页 |
二、结合时势发展,因地制宜开展专项法律法规建设 | 第54-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6-58页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56-57页 |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