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多片梁桥典型事故 | 第10-13页 |
1.2 多片梁桥整体性弱典型病害 | 第13-14页 |
1.3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15-17页 |
第二章 不同厚度横隔板正交多片T梁桥静力性能计算分析 | 第17-37页 |
2.1 组合单元模型建立 | 第17-19页 |
2.2 重轮作用在中梁跨中计算分析 | 第19-22页 |
2.2.1 梁端纵向位移 | 第19-20页 |
2.2.2 跨中梁底纵向应力 | 第20-21页 |
2.2.3 梁顶湿接缝横向应力 | 第21-22页 |
2.3 重轮作用在中梁1/4跨计算分析 | 第22-25页 |
2.3.1 梁端纵向位移 | 第23-24页 |
2.3.2 跨中梁底纵向应力 | 第24页 |
2.3.3 梁顶湿接缝横向应力 | 第24-25页 |
2.4 重轮作用在边梁1/4跨计算分析 | 第25-28页 |
2.4.1 梁端纵向位移 | 第26-27页 |
2.4.2 跨中梁底纵向应力 | 第27页 |
2.4.3 梁顶湿接缝横向应力 | 第27-28页 |
2.5 支座部分失效的模拟计算分析 | 第28-31页 |
2.5.1 梁端纵向位移 | 第28-29页 |
2.5.2 跨中梁底纵向应力 | 第29-30页 |
2.5.3 梁顶湿接缝横向应力 | 第30-31页 |
2.6 重轮作用在边梁跨中计算分析 | 第31-34页 |
2.6.1 梁端纵向位移 | 第31-32页 |
2.6.2 跨中梁底纵向应力 | 第32-33页 |
2.6.3 梁顶湿接缝横向应力 | 第33-34页 |
2.7 小结 | 第34-37页 |
第三章 不同厚度横隔板斜交多片T梁桥静力性能计算分析 | 第37-53页 |
3.1 组合单元模型建立 | 第37-38页 |
3.2 重轮作用在中梁跨中计算分析 | 第38-40页 |
3.2.1 梁端纵向位移 | 第38-39页 |
3.2.2 跨中梁底纵向应力 | 第39页 |
3.2.3 梁顶湿接缝横向应力 | 第39-40页 |
3.3 重轮作用在中梁1/4跨计算分析 | 第40-42页 |
3.3.1 梁端纵向位移 | 第40-41页 |
3.3.2 跨中梁底纵向应力 | 第41-42页 |
3.3.3 梁顶湿接缝横向应力 | 第42页 |
3.4 重轮作用在边梁1/4跨计算分析 | 第42-45页 |
3.4.1 梁端纵向位移 | 第43页 |
3.4.2 跨中梁底纵向应力 | 第43-44页 |
3.4.3 梁顶湿接缝横向应力 | 第44-45页 |
3.5 支座部分失效的模拟计算分析 | 第45-47页 |
3.5.1 梁端纵向位移 | 第45-46页 |
3.5.2 跨中梁底纵向应力 | 第46-47页 |
3.5.3 梁顶湿接缝横向应力 | 第47页 |
3.6 重轮作用在边梁跨中计算分析 | 第47-50页 |
3.6.1 梁端纵向位移 | 第48页 |
3.6.2 跨中梁底纵向应力 | 第48-49页 |
3.6.3 梁顶湿接缝横向应力 | 第49-50页 |
3.7 小结 | 第50-53页 |
第四章 不同厚度横隔板多片T梁桥动力性能计算分析 | 第53-72页 |
4.1 梁单元模型建立 | 第53-56页 |
4.2 自振特性计算 | 第56-59页 |
4.2.1 自振特性计算理论 | 第56-57页 |
4.2.2 自振特性分析 | 第57-59页 |
4.3 反应谱法地震响应计算分析 | 第59-65页 |
4.3.1 地震反应谱法计算理论 | 第59页 |
4.3.2 地震动的输入 | 第59-60页 |
4.3.3 反应谱的组合方法 | 第60-61页 |
4.3.4 反应谱法地震响应计算 | 第61-65页 |
4.4 时程法地震响应计算分析 | 第65-70页 |
4.4.1 输入地震波 | 第65页 |
4.4.2 关键截面的位移时程 | 第65-66页 |
4.4.3 时程法地震响应结果 | 第66-70页 |
4.5 小结 | 第70-72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72-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