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11-17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第2章 失地农民社区的现状和理论 | 第19-27页 |
2.1 失地农民社区及特点分析 | 第19-20页 |
2.1.1 失地农民社区 | 第19页 |
2.1.2 失地农民社区的特点 | 第19-20页 |
2.2 失地农民社区的形成和固化因素分析 | 第20-22页 |
2.2.1 失地农民社区形成的核心要素—政府诱导 | 第20-21页 |
2.2.2 失地农民社区生成的拉动因素—经济发展 | 第21-22页 |
2.2.3 失地农民社区的稳定保持因素—社会资本 | 第22页 |
2.3 社会资本理论溯源 | 第22-25页 |
2.3.1 布尔迪厄的“社会资本”理论 | 第22-23页 |
2.3.2 科尔曼的“社会资本”理论 | 第23页 |
2.3.3 帕特南的“社会资本”理论 | 第23-25页 |
2.4 社会资本介入社区管理的“政治生态分析”视角解释 | 第25-27页 |
第3章 失地农民社区社会资本的匮乏 | 第27-33页 |
3.1 失地农民社区基本信任的流失 | 第27-30页 |
3.1.1 对基层权威治理主体的信任缺失 | 第28-29页 |
3.1.2 对社区官员的信任缺失 | 第29-30页 |
3.2 失地农民安置社区的社会关系网络的弱化 | 第30页 |
3.3 原来乡土的村规民约的失效和失范 | 第30-31页 |
3.4 社区居民的主动参与社区管理的意识不足 | 第31-33页 |
第4章 失地农民社区社会资本匮乏的原因分析 | 第33-39页 |
4.1 失地农民社区信任流失的原因分析 | 第33-34页 |
4.1.1 现代化降低了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 第33-34页 |
4.1.2 缺乏社区民间精英的引领 | 第34页 |
4.2 社区居民间关系网络弱化的原因分析 | 第34-36页 |
4.2.1 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其社会网络的冲击 | 第34-35页 |
4.2.2 社区主流价值观念的尚未形成 | 第35-36页 |
4.3 社区规则失效的原因分析 | 第36-37页 |
4.3.1 基层政府的“越位”干预 | 第36页 |
4.3.2 社区“新规则”尚未建立和完善 | 第36-37页 |
4.4 社区内公民参政意识的匮乏 | 第37-39页 |
4.4.1 “臣民”理念深重 | 第37页 |
4.4.2 公民教育的滞后 | 第37-38页 |
4.4.3 参政议政的制度化渠道不足 | 第38-39页 |
第5章 失地农民社区的社会资本重构 | 第39-47页 |
5.1 强化规范制度建设,夯实社会资本的制度因素 | 第39-40页 |
5.1.1 建立基层政府和民众之间的沟通机制 | 第39-40页 |
5.1.2 进一步完善社区自治的制度体系 | 第40页 |
5.2 发展社区组织,构建社会资本的运行平台 | 第40-42页 |
5.2.1 转变观念,将社区组织纳入到多元管理的主体 | 第41页 |
5.2.2 建立和健全相关法律和制度,促进社区组织的发展 | 第41-42页 |
5.3 完善社区的村规民约,优化社区资本的规则体系 | 第42-43页 |
5.3.1 规范乡规民约的制定主体和程序 | 第42页 |
5.3.2 深化村规民约的全面性和实用性 | 第42-43页 |
5.4 调动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奠定社会资本的内生要素 | 第43-44页 |
5.4.1 加强社区居民的经济利益维护 | 第43-44页 |
5.4.2 完善社区政治参与形式和方式 | 第44页 |
5.5 重视社区的文化建设,营造社会资本的发展新途径 | 第44-47页 |
5.5.1 努力普及社区居民的公民意识教育 | 第45页 |
5.5.2 强化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 | 第45-47页 |
结论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附录A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