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引言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4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1.3 概念解析 | 第14-16页 |
1.3.1 资产负债观 | 第14页 |
1.3.2 综合收益 | 第14页 |
1.3.3 会计盈余 | 第14-15页 |
1.3.4 自由现金流 | 第15页 |
1.3.5 应计利润 | 第15页 |
1.3.6 日常经营活动产生的应计利润 | 第15页 |
1.3.7 非日常经营活动产生的应计利润 | 第15页 |
1.3.8 盈余持续性 | 第15页 |
1.3.9 功能锁定 | 第15页 |
1.3.10 应计异象 | 第15-16页 |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5 研究的创新 | 第17-18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8-24页 |
2.1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8-19页 |
2.2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9-22页 |
2.3 文献述评 | 第22-24页 |
3 应计异象和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理论基础 | 第24-28页 |
3.1 有效市场假说 | 第24-25页 |
3.1.1 有效市场假说的假设条件 | 第24页 |
3.1.2 有效市场假说的分类 | 第24-25页 |
3.2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5-26页 |
3.3 行为金融学 | 第26-28页 |
4 应计异象与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关联性分析 | 第28-33页 |
4.1 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现状 | 第28-30页 |
4.1.1 信息披露考评结果 | 第28-29页 |
4.1.2 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处罚与处分记录 | 第29-30页 |
4.2 关联性分析 | 第30-33页 |
5 应计异象与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研究设计 | 第33-40页 |
5.1 假设提出 | 第33-35页 |
5.2 研究样本的选取和数据来源 | 第35-36页 |
5.2.1 样本选取 | 第35-36页 |
5.2.2 数据来源 | 第36页 |
5.3 所需变量说明以及模型构建 | 第36-40页 |
5.3.1 所需变量说明 | 第36-38页 |
5.3.2 模型构建 | 第38-40页 |
6 实证研究 | 第40-49页 |
6.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40-44页 |
6.1.1 按年度对各个变量进行描述性分析 | 第40-41页 |
6.1.2 按应计利润分组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 第41-42页 |
6.1.3 应计利润定价与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 第42-44页 |
6.2 相关性分析 | 第44页 |
6.3 实证检验结果 | 第44-48页 |
6.3.1 对假设1和假设2的检验 | 第44-45页 |
6.3.2 对假设3的检验 | 第45-47页 |
6.3.3 对假设4的验证 | 第47-48页 |
6.4 实证结论 | 第48-49页 |
7 研究结论与建议 | 第49-51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49-50页 |
7.2 建议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后记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