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前言 | 第9-17页 |
1.1 选题依据 | 第9-13页 |
1.1.1 提高我国男子网球运动水平的需要 | 第9-11页 |
1.1.2 提高我国男子网球发球技战术运用能力的需要 | 第11-12页 |
1.1.3 加强我国男子网球硬地作战能力的需要 | 第12-13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3 相关名词解释 | 第14-15页 |
1.4 场地划分 | 第15-17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7-22页 |
2.1 我国男子网球运动的现状研究 | 第17页 |
2.2 网球发球技战术的研究 | 第17-20页 |
2.2.1 国外网球发球技战术的相关研究 | 第17-18页 |
2.2.2 国内网球发球技战术的相关研究 | 第18-20页 |
2.3 提高网球选手发球技战术能力的相关研究 | 第20-22页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22-25页 |
3.1 研究对象 | 第22-24页 |
3.1.1 锦织圭的综合情况 | 第22-23页 |
3.1.2 卢彦励的综合情况 | 第23页 |
3.1.3 库库什金、伊斯托明的综合情况 | 第23-24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3.2.1 文献资料法 | 第24页 |
3.2.2 录像观察法 | 第24页 |
3.2.3 数理统计法 | 第24页 |
3.2.4 比较研究法 | 第24-25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5-59页 |
4.1 张择与亚洲顶尖球员的发球成功率与得分率比较分析 | 第25-32页 |
4.1.1 一发成功率比较分析 | 第25-27页 |
4.1.2 一发得分率比较分析 | 第27-28页 |
4.1.3 二发得分率比较分析 | 第28-30页 |
4.1.4 挽救破发点成功率比较分析 | 第30-32页 |
4.2 张择与亚洲顶尖球员的发球落点分布特征比较分析 | 第32-41页 |
4.2.1 右区(一区)发球后落点分布特征比较分析 | 第32-36页 |
4.2.2 左区(二区)发球后落点分布特征比较分析 | 第36-39页 |
4.2.3 右区、左区发球落点分布特征对比分析 | 第39-41页 |
4.3 张择与亚洲顶尖球员的发球抢攻拍的线路选择特征比较分析 | 第41-51页 |
4.3.1 右区(一区)发球抢攻拍的线路选择特征比较分析 | 第41-46页 |
4.3.2 左区(二区)发球抢攻拍的线路选择特征比较分析 | 第46-51页 |
4.4 张择与亚洲顶尖球员的发球抢攻拍击球技战术选择特征比较分析 | 第51-59页 |
4.4.1 接反手位球 | 第52-54页 |
4.4.2 接中路球 | 第54-56页 |
4.4.3 接正手位球 | 第56-59页 |
5 结论 | 第59-60页 |
6 建议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附录 | 第64-6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