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跨度摩擦摆支座连续梁减隔震性能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1页 |
1.1 引言 | 第10页 |
1.2 连续梁的简介 | 第10-11页 |
1.3 减隔震体系发展史和减隔震技术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1 减隔震体系发展史 | 第11-12页 |
1.3.2 减隔震技术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4 减隔震设计规范对比 | 第13-16页 |
1.4.1 发展历程比较 | 第13-14页 |
1.4.2 地震反应分析方法对比 | 第14-15页 |
1.4.3 抗震设防目标对比 | 第15-16页 |
1.5 减隔震支座简介 | 第16-18页 |
1.5.1 铅芯橡胶支座 | 第16-17页 |
1.5.2 高阻尼橡胶支座 | 第17页 |
1.5.3 摩擦摆支座 | 第17-18页 |
1.6 摩擦摆支座结构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6.1 框架结构和网格结构 | 第18-19页 |
1.6.2 桥梁结构 | 第19-20页 |
1.7 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 | 第20-21页 |
第二章 基本理论 | 第21-33页 |
2.1 摩擦摆支座构造和工作原理 | 第21-23页 |
2.1.1 摩擦摆支座构造 | 第21-22页 |
2.1.2 摩擦摆支座桥梁结构减隔震原理 | 第22-23页 |
2.2 摩擦摆支座 | 第23-26页 |
2.2.1 摩擦摆支座运动方程 | 第23-24页 |
2.2.2 摩擦摆支座等效线性研究 | 第24-26页 |
2.3 摩擦摆支座规则桥梁结构的运动方程 | 第26-28页 |
2.4 地震波选取的原则 | 第28-30页 |
2.5 减隔震支座桥梁地震反应分析方法 | 第30-32页 |
2.5.1 反应谱分析法 | 第30页 |
2.5.2 非线性时程分析法 | 第30-31页 |
2.5.3 非线性静力分析法(能力谱法) | 第31-32页 |
2.6 本章小节 | 第32-33页 |
第三章 不同减隔震方案的对比研究 | 第33-47页 |
3.1 工程背景 | 第34页 |
3.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4-38页 |
3.2.1 主梁与墩柱的模拟 | 第34-35页 |
3.2.2 摩擦摆支座的模拟 | 第35-36页 |
3.2.3 盆式支座的模拟 | 第36页 |
3.2.4 塑性铰的模拟 | 第36-38页 |
3.3 方案计算结果对比 | 第38-45页 |
3.3.1 特征值分析结果比较 | 第38-40页 |
3.3.2 时程分析结果对比 | 第40-45页 |
3.4 本章小节 | 第45-47页 |
第四章 摩擦摆支座桥梁结构地震响应参数研究 | 第47-62页 |
4.1 摩擦系数对地震响应的影响 | 第47-51页 |
4.1.1 摩擦系数对隔震效率的影响 | 第47-49页 |
4.1.2 摩擦系数对结构最大内力的影响 | 第49-50页 |
4.1.3 摩擦系数对支座最大滑动位移的影响 | 第50-51页 |
4.2 支座曲率半径对地震响应的影响 | 第51-54页 |
4.2.1 支座曲率半径对隔震效率的影响 | 第51-52页 |
4.2.2 支座曲率半径对结构最大的影响 | 第52-53页 |
4.2.3 支座曲率半径对支座最大滑动位移的影响 | 第53-54页 |
4.3 地震强度对地震响应的影响 | 第54-57页 |
4.3.1 地震强度对隔震效率的影响 | 第54-55页 |
4.3.2 地震强度对结构最大内力的影响 | 第55页 |
4.3.3 地震强度对支座最大滑动位移的影响 | 第55-57页 |
4.4 双向耦合效应对地震响应的影响 | 第57-61页 |
4.4.1 摩擦系数对支座耦合效应的影响 | 第57-59页 |
4.4.2 曲率半径对支座耦合效应的影响 | 第59-6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五章 不同墩高桥梁结构地震响应的研究 | 第62-71页 |
5.1 研究方案 | 第62页 |
5.2 等高墩柱地震响应分析 | 第62-67页 |
5.2.1 墩高对于基本周期的影响 | 第62-63页 |
5.2.2 墩高对于隔震效率的影响 | 第63-64页 |
5.2.3 墩高对结构最大内力的影响 | 第64-66页 |
5.2.4 墩高对支座最大位移的影响 | 第66-67页 |
5.3 非等高墩柱地震响应分析 | 第67-70页 |
5.3.1 墩底最大内力地震响应分析 | 第67-69页 |
5.3.2 支座最大滑动位移地震响应分析 | 第69-7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71-73页 |
总结 | 第71-72页 |
展望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