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1 绪论 | 第17-32页 |
1.1 离子液体的概述 | 第17-22页 |
1.1.1 离子液体的性质与特点 | 第17-19页 |
1.1.1.1 饱和蒸汽压 | 第17-18页 |
1.1.1.2 熔点 | 第18页 |
1.1.1.3 热稳定性 | 第18页 |
1.1.1.4 导电性 | 第18页 |
1.1.1.5 黏度 | 第18-19页 |
1.1.1.6 酸碱性 | 第19页 |
1.1.2 离子液体的种类 | 第19-20页 |
1.1.3 离子液体的合成方法 | 第20-22页 |
1.2 二氧化碳的脱除与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1.2.1 二氧化碳排放的现状与脱碳的重要性 | 第22页 |
1.2.2 二氧化碳的脱除方法 | 第22-23页 |
1.2.3 有机胺在工业上的应用 | 第23页 |
1.3 稀土金属的精制与回收再利用 | 第23-25页 |
1.3.1 稀土金属及其特点 | 第23-24页 |
1.3.2 稀土金属精制与回收的现状 | 第24-25页 |
1.4 离子液体的应用 | 第25-28页 |
1.4.1 离子液体在脱碳方面的研究进展 | 第25-26页 |
1.4.2 离子液体在萃取稀土金属方面的研究进展 | 第26-27页 |
1.4.3 离子液体在其它方面的应用 | 第27-28页 |
1.5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第28-32页 |
1.5.1 研究意义 | 第28-29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29-30页 |
1.5.3 创新点 | 第30-32页 |
2 离子液体的合成与表征 | 第32-45页 |
2.1 引言 | 第32-33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33-35页 |
2.2.1 材料与试剂 | 第33-34页 |
2.2.2 仪器与设备 | 第34-35页 |
2.3 离子液体的制备 | 第35-39页 |
2.3.1 二价阳离子类离子液体的制备 | 第35-36页 |
2.3.1.1 对称的二价阳离子溴盐的合成 | 第35页 |
2.3.1.2 不对称的二价阳离子溴盐的合成 | 第35页 |
2.3.1.3 二价阳离子的氨基酸离子液体的合成 | 第35-36页 |
2.3.1.4 二价阳离子的常规离子液体的合成 | 第36页 |
2.3.2 咪唑阴离子类离子液体的合成 | 第36-38页 |
2.3.2.1 [C_nmim][Br]的合成 | 第36-37页 |
2.3.2.2 [Cation][Im]的合成 | 第37-38页 |
2.3.3 羧基功能化类离子液体的制备 | 第38-39页 |
2.3.3.1 4-羧丁基-三辛基氯化膦和4-羧丁基-三辛基溴化膦离子液体的合成 | 第38页 |
2.3.3.2 4-羧丁基-三辛基硝酸膦离子液体的合成 | 第38页 |
2.3.3.3 4-羧丁基-三辛基溴化铵离子液体的合成 | 第38-39页 |
2.4 离子液体的表征 | 第39-40页 |
2.4.1 红外光谱分析(FT-IR) | 第39页 |
2.4.2 红外光谱分析(ATR-IR) | 第39页 |
2.4.3 核磁共振谱分析(NMR) | 第39页 |
2.4.4 元素分析(EA) | 第39-40页 |
2.5 结果与讨论 | 第40-44页 |
2.5.1 二价阳离子类离子液体的表征 | 第40-41页 |
2.5.1.1 双-(1-甲基-3-咪唑)亚乙基二甘氨酸 | 第40页 |
2.5.1.2 双-(1-甲基-3-咪唑)亚乙基二脯氨酸 | 第40页 |
2.5.1.3 双-(1-甲基-3-咪唑)亚丁基二甘氨酸 | 第40页 |
2.5.1.4 双-(1-甲基-3-咪唑)亚丁基二脯氨酸 | 第40-41页 |
2.5.1.5 双-(1-甲基-3-咪唑)亚己基二双(三氟甲烷磺酰)亚胺 | 第41页 |
2.5.1.6 (1-三甲基胺-6-甲基咪唑)亚己基二双(三氟甲烷磺酰)亚胺 | 第41页 |
2.5.2 咪唑阴离子类离子液体的表征 | 第41-43页 |
2.5.2.1 1-甲基-3乙基咪唑咪唑 | 第41页 |
2.5.2.2 1-甲基-3-正丁基咪唑咪唑 | 第41-42页 |
2.5.2.3 1-甲基-3-羟乙基咪唑咪唑 | 第42页 |
2.5.2.4 1-甲基-3-氨丙基咪唑咪唑 | 第42页 |
2.5.2.5 双-(1-甲基-3-咪唑)亚乙基二咪唑 | 第42页 |
2.5.2.6 双-(1-甲基-3-咪唑)亚丁基二咪唑 | 第42-43页 |
2.5.3 羧基功能化类离子液体的表征 | 第43-44页 |
2.5.3.1 4-羧丁基-三辛基氯化膦 | 第43页 |
2.5.3.2 4-羧丁基-三辛基溴化膦 | 第43页 |
2.5.3.3 4-羧丁基-三辛基硝酸膦 | 第43-44页 |
2.5.3.4 4-羧丁基-三辛基氯化铵 | 第44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3 二价阳离子类离子液体的性质与吸收CO_2的性能测定 | 第45-61页 |
3.1 引言 | 第45-46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46-50页 |
3.2.1 材料与试剂 | 第46页 |
3.2.2 仪器与设备 | 第46-47页 |
3.2.3 二价阳离子类离子液体的性质测定 | 第47-48页 |
3.2.3.1 玻璃态转化温度 | 第47页 |
3.2.3.2 热分解温度 | 第47-48页 |
3.2.3.3 密度 | 第48页 |
3.2.3.4 电导率 | 第48页 |
3.2.3.5 黏度 | 第48页 |
3.2.4 装置与流程 | 第48-49页 |
3.2.5 数据分析 | 第49-50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0-60页 |
3.3.1 二价阳离子类离子液体的性质 | 第50-54页 |
3.3.1.1 玻璃态转化温度 | 第50页 |
3.3.1.2 热分解温度 | 第50-51页 |
3.3.1.3 密度 | 第51-52页 |
3.3.1.4 电导率 | 第52-53页 |
3.3.1.5 黏度 | 第53-54页 |
3.3.2 二价阳离子类离子液体吸收CO_2的性能 | 第54-57页 |
3.3.2.1 离子液体浓度的影响 | 第54-56页 |
3.3.2.2 温度与压力的影响 | 第56-57页 |
3.3.3 吸收机理 | 第57-59页 |
3.3.4 解吸 | 第59-6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4 咪唑阴离子类离子液体的性质与吸收CO_2的性能测定 | 第61-79页 |
4.1 引言 | 第61-62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62-63页 |
4.2.1 材料与试剂 | 第62页 |
4.2.2 仪器与设备 | 第62-63页 |
4.2.3 咪唑阴离子类离子液体的性质测定 | 第63页 |
4.2.4 装置与流程 | 第63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3-78页 |
4.3.1 咪唑阴离子类离子液体物理的性质 | 第63-70页 |
4.3.1.1 玻璃态转化温度 | 第63-64页 |
4.3.1.2 热分解温度 | 第64-65页 |
4.3.1.3 密度 | 第65-66页 |
4.3.1.4 电导率 | 第66-68页 |
4.3.1.5 黏度 | 第68-69页 |
4.3.1.6 电导率与黏度之间的关系 | 第69-70页 |
4.3.2 咪唑阴离子类离子液体吸收CO_2的性能 | 第70-74页 |
4.3.2.1 吸收平衡时间 | 第70-71页 |
4.3.2.2 阳离子的影响 | 第71-73页 |
4.3.2.3 温度与压力的影响 | 第73-74页 |
4.3.3 吸收机理 | 第74-77页 |
4.3.4 与乙酸阴离子类离子液体的比较 | 第77-7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5 功能化离子液体在吸收塔中吸收CO_2的试验研究 | 第79-96页 |
5.1 引言 | 第79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79-84页 |
5.2.1 材料与试剂 | 第79-80页 |
5.2.2 仪器与设备 | 第80-81页 |
5.2.3 吸收剂的配制 | 第81页 |
5.2.3.1 离子液体吸收剂的配制 | 第81页 |
5.2.3.2 其它吸收剂的配制 | 第81页 |
5.2.4 离子液体溶液的物理性质 | 第81-82页 |
5.2.4.1 密度 | 第81页 |
5.2.4.2 黏度 | 第81-82页 |
5.2.5 装置与流程 | 第82-83页 |
5.2.6 数据分析 | 第83-84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84-95页 |
5.3.1 离子液体溶液的物理性质 | 第84-85页 |
5.3.2 不同操作条件对吸收效果的影响 | 第85-89页 |
5.3.2.1 液体流量的影响 | 第85-86页 |
5.3.2.2 液体浓度的影响 | 第86-88页 |
5.3.2.3 操作温度的影响 | 第88-89页 |
5.3.3 与其它吸收剂的比较 | 第89-95页 |
5.3.3.1 液体流量的影响 | 第90-92页 |
5.3.3.2 液体浓度的影响 | 第92-93页 |
5.3.3.3 操作温度的影响 | 第93-9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5-96页 |
6 功能化离子液体在双搅拌釜中吸收CO_2的动力学研究 | 第96-119页 |
6.1 引言 | 第96页 |
6.2 材料与方法 | 第96-101页 |
6.2.1 材料与试剂 | 第96-97页 |
6.2.2 仪器与设备 | 第97页 |
6.2.3 吸收剂的配制 | 第97-98页 |
6.2.4 装置与流程 | 第98-100页 |
6.2.5 传质理论 | 第100-101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101-117页 |
6.3.1 吸收剂物理性质 | 第101-104页 |
6.3.1.1 黏度 | 第101页 |
6.3.1.2 扩散系数 | 第101-102页 |
6.3.1.3 亨利系数 | 第102-104页 |
6.3.2 传质系数 | 第104-108页 |
6.3.2.1 气相传质系数 | 第104-106页 |
6.3.2.2 液相传质系数 | 第106-108页 |
6.3.3 去除率与吸收容量 | 第108-109页 |
6.3.4 不同操作条件对吸收动力学的影响 | 第109-117页 |
6.3.4.1 气体初始浓度的影响 | 第109-111页 |
6.3.4.2 离子液体浓度的影响 | 第111-113页 |
6.3.4.3 操作温度的影响 | 第113-117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17-119页 |
7 羧基功能化离子液体萃取分离稀土金属的试验研究 | 第119-137页 |
7.1 引言 | 第119-120页 |
7.2 材料与方法 | 第120-124页 |
7.2.1 材料与试剂 | 第120页 |
7.2.2 仪器与设备 | 第120-121页 |
7.2.3 羧基功能化离子液体的性质测定 | 第121-122页 |
7.2.3.1 密度 | 第121页 |
7.2.3.2 黏度 | 第121页 |
7.2.3.3 热分解温度 | 第121-122页 |
7.2.4 原理与流程 | 第122-123页 |
7.2.4.1 实验原理 | 第122页 |
7.2.4.2 实验流程 | 第122-123页 |
7.2.5 萃取理论 | 第123-124页 |
7.3 结果与讨论 | 第124-135页 |
7.3.1 物理性质 | 第124-125页 |
7.3.2 时间与温度的影响 | 第125-127页 |
7.3.3 pH的影响 | 第127-128页 |
7.3.4 反萃取 | 第128-129页 |
7.3.5 萃取机理 | 第129-132页 |
7.3.6 混合稀土金属的分离 | 第132-134页 |
7.3.7 稀土金属与过渡金属的分离 | 第134-135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35-137页 |
8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137-140页 |
8.1 主要结论 | 第137-138页 |
8.2 展望 | 第138-140页 |
参考文献 | 第140-154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参加的学术会议 | 第154-155页 |
致谢 | 第155-1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