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引言 | 第11-23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11-12页 |
1.1.1 国内外凹凸棒石黏土资源现状 | 第11页 |
1.1.2 国内外凹凸棒石黏土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 凹凸棒石黏土的性质及应用 | 第12-14页 |
1.2.1 凹凸棒石黏土的结构 | 第12页 |
1.2.2 凹凸棒石黏土的性能及应用 | 第12-14页 |
1.3 凹凸棒石黏土的改性 | 第14-16页 |
1.3.1 酸改性 | 第14-15页 |
1.3.2 碱改性 | 第15页 |
1.3.3 热改性 | 第15页 |
1.3.4 超声处理 | 第15-16页 |
1.3.5 有机改性 | 第16页 |
1.4 微胶囊制备研究 | 第16-18页 |
1.4.1 乳化凝胶法制备微胶囊研究 | 第16-17页 |
1.4.2 磁性材料微胶囊制备研究 | 第17-18页 |
1.5 结晶紫简介及吸附研究 | 第18页 |
1.6 重金属污染及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7 TTC法指示污染物水平 | 第19页 |
1.8 研究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9 创新点 | 第20-21页 |
1.10 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2 凹凸棒石黏土改性分散处理及效果分析 | 第23-29页 |
2.1 材料与设备 | 第23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23页 |
2.1.2 仪器及设备 | 第23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3-24页 |
2.2.1 凹凸棒石黏土改性处理 | 第23-24页 |
2.2.2 凹凸棒石黏土物化性能测定 | 第24页 |
2.2.3 凹凸棒石黏土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 | 第24页 |
2.3 结果讨论 | 第24-28页 |
2.3.1 物化性能测定 | 第24-25页 |
2.3.2 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 | 第25-28页 |
2.4 小结 | 第28-29页 |
3 凹凸棒石黏土微胶囊的制备 | 第29-33页 |
3.1 材料与仪器 | 第29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29页 |
3.1.2 仪器及设备 | 第29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29-30页 |
3.2.1 凹凸棒石黏土微胶囊的制备 | 第29-30页 |
3.2.2 微胶囊的性能测定 | 第30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0-32页 |
3.3.1 物化性能测定 | 第30-31页 |
3.3.2 形态观测 | 第31-32页 |
3.4 小结 | 第32-33页 |
4 微胶囊/磁性微胶囊结晶紫吸附效果探究 | 第33-44页 |
4.1 材料与仪器 | 第33页 |
4.1.1 实验材料 | 第33页 |
4.1.2 仪器及设备 | 第33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33-35页 |
4.2.1 结晶紫溶液参数测定 | 第33-34页 |
4.2.2 对结晶紫吸附行为研究 | 第34-35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35-42页 |
4.3.1 结晶紫溶液参数测定 | 第35-36页 |
4.3.2 对结晶紫吸附行为研究 | 第36-42页 |
4.4 小结 | 第42-44页 |
5 微胶囊/磁性微胶囊对结晶紫吸附过程探究 | 第44-58页 |
5.1 材料与仪器 | 第44页 |
5.1.1 实验材料 | 第44页 |
5.1.2 仪器及设备 | 第44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44-46页 |
5.2.1 微胶囊对结晶紫溶液吸附动力学研究 | 第44-45页 |
5.2.2 微胶囊、磁性微胶囊对结晶紫溶液等温吸附研究 | 第45-46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46-57页 |
5.3.1 微胶囊对结晶紫溶液吸附动力学研究 | 第46-48页 |
5.3.2 微胶囊、磁性微胶囊对结晶紫溶液等温吸附研究 | 第48-57页 |
5.4 小结 | 第57-58页 |
6 微胶囊/磁性微胶囊Pb~(2+)吸附效果探究 | 第58-65页 |
6.1 材料与仪器 | 第58页 |
6.1.1 实验材料 | 第58页 |
6.1.2 仪器及设备 | 第58页 |
6.2 实验方法 | 第58-59页 |
6.2.1 微胶囊及磁性微胶囊对Pb~(2+)吸附 | 第58页 |
6.2.2 微胶囊和磁性微胶囊吸附Pb~(2+)的EDS和SEM | 第58-59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59-64页 |
6.3.1 微胶囊及磁性微胶囊对Pb~(2+)吸附 | 第59-62页 |
6.3.2 微胶囊和磁性微胶囊吸附Pb~(2+)的EDS和SEM分析 | 第62-64页 |
6.4 小结 | 第64-65页 |
7 TTC法指示微胶囊对锌离子的吸附研究 | 第65-71页 |
7.1 材料与仪器 | 第65页 |
7.1.1 实验材料 | 第65页 |
7.1.2 仪器及设备 | 第65页 |
7.2 实验方法 | 第65-67页 |
7.2.1 大肠杆菌菌悬液的制备 | 第65页 |
7.2.2 梯度浓度锌离子配制 | 第65页 |
7.2.3 TTC相关参数测定 | 第65-66页 |
7.2.4 凹凸棒石黏土微胶囊/磁性微胶囊对锌离子吸附测定 | 第66-67页 |
7.3 结果与讨论 | 第67-70页 |
7.3.1 TTC相关参数测定 | 第67-69页 |
7.3.2 凹凸棒石黏土微胶囊/磁性微胶囊对锌离子吸附测定 | 第69-70页 |
7.4 小结 | 第70-71页 |
8 结论与展望 | 第71-73页 |
8.1 结论 | 第71-72页 |
8.2 展望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80页 |
附录1 主要试剂 | 第80-81页 |
附录2 主要仪器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