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Acknowledgments) | 第6-11页 |
摘要 | 第11-14页 |
Abstract | 第14-17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8-34页 |
1.1 家蚕简介 | 第18页 |
1.2 转基因家蚕生物反应器的发展 | 第18-20页 |
1.2.1 转基因家蚕生物反应器的优势 | 第18-19页 |
1.2.2 转基因家蚕丝腺生物反应器的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1.3 PiggyBac转座子介导的转基因技术 | 第20-22页 |
1.3.1 piggyBac转座子 | 第21页 |
1.3.2 位置效应 | 第21-22页 |
1.4 启动子的结构与功能 | 第22-24页 |
1.4.1 核心启动子(core promoter) | 第22-23页 |
1.4.2 TATA box | 第23页 |
1.4.3 起始子(Initiator,Inr) | 第23-24页 |
1.4.4 下游核心启动子原件(downstream core promoter element,DPE) | 第24页 |
1.5 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 第24-30页 |
1.5.1 同源重组(HR) | 第25-26页 |
1.5.2 锌指核酸酶(ZFN) | 第26-27页 |
1.5.3 类转录激活因子效应蛋白核酸酶(TALEN) | 第27-28页 |
1.5.4 CRISPR/Cas9 | 第28-30页 |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30-33页 |
1.6.1 高效家蚕转基因技术的建立 | 第30-31页 |
1.6.2 家蚕丝胶蛋白1启动子的活性分析 | 第31页 |
1.6.3 TALE介导的piggyBac转座子定向转座 | 第31-32页 |
1.6.4 TALEN介导的家蚕同源重组 | 第32页 |
1.6.5 家蚕丝腺生物反应器外源基因表达效率的辅助检测 | 第32-33页 |
1.7 技术路线 | 第33-34页 |
第2章 家蚕丝腺生物反应器高效转座系统的建立 | 第34-66页 |
2.1 引言 | 第34-35页 |
2.2 材料和方法 | 第35-43页 |
2.2.1 家蚕品种 | 第35页 |
2.2.2 主要试剂 | 第35页 |
2.2.3 TALE-PBase和转基因质粒的构建 | 第35-38页 |
2.2.4 mRNA体外转录 | 第38-40页 |
2.2.5 转基因及家蚕筛选 | 第40页 |
2.2.6 插入位点分析 | 第40-43页 |
2.3 结果 | 第43-63页 |
2.3.1 统计已发表的转座效率 | 第43-46页 |
2.3.2 TALE介导的piggyBac在家蚕中的转座效率 | 第46-57页 |
2.3.3 插入位点的分析 | 第57-63页 |
2.4 讨论 | 第63-66页 |
第3章 启动子与基因定向插入对外源基因表达效率关系的研究 | 第66-96页 |
3.1 引言 | 第66-68页 |
3.2 材料和方法 | 第68-79页 |
3.2.1 生物材料 | 第68页 |
3.2.2 主要试剂 | 第68页 |
3.2.3 Ser1启动子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68-69页 |
3.2.4 转基因载体构建 | 第69-72页 |
3.2.5 TALEN和同源重组供体质粒的构建 | 第72-73页 |
3.2.6 TALEN mRNA体外转录 | 第73页 |
3.2.7 受精卵显微注射以及阳性家蚕的筛选 | 第73-74页 |
3.2.8 总RNA抽提和荧光定量PCR(qRT-PCR)分析 | 第74-77页 |
3.2.9 插入位点分析 | 第77-78页 |
3.2.10 TALEN打靶效率和同源重组效率检测 | 第78-79页 |
3.3 结果 | 第79-92页 |
3.3.1 高效家蚕丝胶1启动子的活性分析 | 第79-83页 |
3.3.1.1 Ser1启动子结构分析 | 第79-80页 |
3.3.1.2 Ser1启动子的活性分析 | 第80-83页 |
3.3.2 TALE介导的piggyBac转座子定向转座 | 第83-87页 |
3.3.3 TALEN介导的家蚕同源重组 | 第87-92页 |
3.3.3.1 TALEN介导的同源重组设计 | 第87-88页 |
3.3.3.2 TALEN基因打靶效率检测 | 第88-91页 |
3.3.3.3 TALEN介导的同源重组鉴定 | 第91-92页 |
3.4 讨论 | 第92-96页 |
第4章 外源基因表达效率快捷检测方法 | 第96-104页 |
4.1 引言 | 第96页 |
4.2 材料和方法 | 第96-98页 |
4.2.1 生物材料 | 第96-97页 |
4.2.2 主要试剂 | 第97页 |
4.2.3 转基因载体构建及所用转基因品种 | 第97页 |
4.2.4 总RNA抽提和荧光定量PCR(qRT-PCR)分析 | 第97页 |
4.2.5 插入位点分析 | 第97页 |
4.2.6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 第97-98页 |
4.3 结果 | 第98-103页 |
4.3.1 转基因家蚕插入位点分析 | 第98-100页 |
4.3.2 报告基因与目标基因的相关分析 | 第100-103页 |
4.4 讨论 | 第103-104页 |
第5章 全文总结及创新点 | 第104-107页 |
5.1 全文总结 | 第104-105页 |
5.2 创新点 | 第105页 |
5.3 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第105-107页 |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第107-12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23-126页 |
博士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 | 第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