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6-37页 |
1.1 目的和背景 | 第16-18页 |
1.1.1 目的 | 第16页 |
1.1.2 背景 | 第16-18页 |
1.2 概念定义和范围界定 | 第18-20页 |
1.2.1 概念定义 | 第18-20页 |
1.2.2 范围界定 | 第20页 |
1.3 问题和意义 | 第20-25页 |
1.3.1 问题 | 第20-25页 |
1.3.2 意义 | 第25页 |
1.4 内容和思路 | 第25-29页 |
1.4.1 内容 | 第25-26页 |
1.4.2 思路 | 第26-29页 |
1.5 方法 | 第29-34页 |
1.6 创新和不足 | 第34-37页 |
1.6.1 创新 | 第34-36页 |
1.6.2 不足 | 第36-37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37-57页 |
2.1 资本结构 | 第37-42页 |
2.1.1 国内相关研究 | 第37-38页 |
2.1.2 国外相关研究 | 第38-40页 |
2.1.3 研究评述 | 第40-42页 |
2.2 股权结构 | 第42-44页 |
2.2.1 国内相关研究 | 第42-43页 |
2.2.2 国外相关研究 | 第43页 |
2.2.3 研究评述 | 第43-44页 |
2.3 金字塔股权结构 | 第44-47页 |
2.3.1 国内相关研究 | 第44-45页 |
2.3.2 国外相关研究 | 第45-46页 |
2.3.3 研究评述 | 第46-47页 |
2.4 股利政策 | 第47-49页 |
2.4.1 国内相关研究 | 第47-48页 |
2.4.2 国外相关研究 | 第48-49页 |
2.4.3 研究评述 | 第49页 |
2.5 股权结构与股利政策 | 第49-53页 |
2.5.1 国内相关研究 | 第49-52页 |
2.5.2 国外相关研究 | 第52-53页 |
2.5.3 研究评述 | 第53页 |
2.6 金字塔股权结构与股利政策 | 第53-57页 |
2.6.1 国内相关研究 | 第53-55页 |
2.6.2 国外相关研究 | 第55-56页 |
2.6.3 研究评述 | 第56-57页 |
第3章 理论基础 | 第57-80页 |
3.1 产权理论 | 第57-58页 |
3.1.1 马克思产权理论 | 第57-58页 |
3.1.2 科斯产权理论 | 第58页 |
3.2 股权结构理论 | 第58-69页 |
3.2.1 股权结构理论 | 第58-60页 |
3.2.2 股权稳定性理论 | 第60-62页 |
3.2.3 混合所有制股权结构稳定性理论 | 第62-69页 |
3.3 委托代理理论 | 第69-73页 |
3.3.1 基本分析框架 | 第69-72页 |
3.3.2 代理成本 | 第72-73页 |
3.4 股利政策理论 | 第73-78页 |
3.4.1 MM股利无关论 | 第73-74页 |
3.4.2 "一鸟在手"理论 | 第74页 |
3.4.3 税差理论 | 第74-75页 |
3.4.4 信号传递理论 | 第75页 |
3.4.5 代理成本理论 | 第75-76页 |
3.4.6 股权结构理论 | 第76-77页 |
3.4.7 生命周期理论 | 第77页 |
3.4.8 非理性预期理论 | 第77-78页 |
3.5 国有资本收益理论 | 第78-80页 |
第4章 我国国有企业股权结构和国有资本收益分配历史沿革 | 第80-85页 |
4.1 国有企业股权结构历史沿革 | 第80-82页 |
4.1.1 改革开放前的国有企业 | 第80页 |
4.1.2 改革开放后的国有企业 | 第80-82页 |
4.2 国有资本收益分配历史沿革 | 第82-85页 |
4.2.1 统收统支阶段(1949-1978) | 第82-83页 |
4.2.2 扩权让利阶段(1979-1993) | 第83-84页 |
4.2.3 暂停上缴国有资本收益阶段(1994-2007) | 第84页 |
4.2.4 恢复上缴国有资本收益阶段(2007年至今) | 第84-85页 |
第5章 股权结构与国有资本收益关系实证研究 | 第85-105页 |
5.1 股权集中度与股利分配 | 第85-91页 |
5.1.1 股权集中度与股利分配可能性 | 第85-88页 |
5.1.2 股权集中度与股利支付 | 第88-91页 |
5.2 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度与现金股利 | 第91-94页 |
5.2.1 全样本组 | 第92-93页 |
5.2.2 国有控股组 | 第93-94页 |
5.3 股权集中度、盈余操纵与现金股利 | 第94-96页 |
5.3.1 全样本组 | 第95-96页 |
5.3.2 国有控股组 | 第96页 |
5.4 股权集中度、会计稳健性与现金股利 | 第96-99页 |
5.4.1 全样本组 | 第98页 |
5.4.2 国有控股组 | 第98-99页 |
5.5 股权集中度、非效率投资与现金股利 | 第99-102页 |
5.5.1 全样本组 | 第100-101页 |
5.5.2 国有控股组 | 第101-102页 |
5.6 小结 | 第102-105页 |
5.6.1 全体样本组 | 第102-103页 |
5.6.2 国有控股组 | 第103-105页 |
第6章 金字塔股权结构与国有资本收益关系实证研究 | 第105-119页 |
6.1 现金流权与股利分配 | 第105-110页 |
6.1.1 现金流权与股利分配可能性 | 第105-107页 |
6.1.2 现金流权与股利支付 | 第107-110页 |
6.2 现金流权、表决权与现金股利 | 第110-112页 |
6.2.1 全样本组 | 第110-111页 |
6.2.2 国有控股组 | 第111-112页 |
6.3 现金流权、盈余操纵与现金股利 | 第112-113页 |
6.3.1 全样本组 | 第112-113页 |
6.3.2 国有控股组 | 第113页 |
6.4 现金流权、会计稳健性与现金股利 | 第113-115页 |
6.4.1 全样本组 | 第114页 |
6.4.2 国有控股组 | 第114-115页 |
6.5 现金流权、非效率投资与现金股利 | 第115-117页 |
6.5.1 全样本组 | 第115-116页 |
6.5.2 国有控股组 | 第116-117页 |
6.6 小结 | 第117-119页 |
6.6.1 全样本组 | 第117-118页 |
6.6.2 国有控股组 | 第118-119页 |
第7章 股权结构稳定性与国有资本收益关系实证研究 | 第119-129页 |
7.1 股权和股权结构稳定性指标构建 | 第119-121页 |
7.1.1 股权稳定性指标构建 | 第119页 |
7.1.2 股权结构稳定性指标构建 | 第119-121页 |
7.2 股权结构稳定性与股利分配 | 第121-127页 |
7.2.1 股权结构稳定性与股利分配可能性 | 第121-124页 |
7.2.2 股权结构稳定性与股利支付 | 第124-127页 |
7.3 小结 | 第127-129页 |
7.3.1 全样本组 | 第127页 |
7.3.2 国有控股组 | 第127-129页 |
第8章 资本结构、股权结构、现金股利优化区间研究 | 第129-159页 |
8.1 资本结构优化区间研究 | 第129-135页 |
8.1.1 问题提出 | 第129页 |
8.1.2 研究创新点 | 第129-130页 |
8.1.3 模型构建和变量说明 | 第130-131页 |
8.1.4 数据说明及回归分析 | 第131-135页 |
8.1.5 结论 | 第135页 |
8.2 国有股权比例优化区间研究 | 第135-143页 |
8.2.1 问题提出 | 第135页 |
8.2.2 模型及数据选取 | 第135-138页 |
8.2.3 回归结果及分析 | 第138-140页 |
8.2.4 国有控股类型企业国有股权比例优化区间研究 | 第140-143页 |
8.2.5 结论 | 第143页 |
8.3 终极所有权、控制权和两权分离度优化区间研究 | 第143-151页 |
8.3.1 问题提出 | 第143-144页 |
8.3.2 模型及变量说明 | 第144-145页 |
8.3.3 数据说明及回归分析 | 第145-151页 |
8.3.4 结论和启示 | 第151页 |
8.4 现金股利支付率优化区间研究 | 第151-159页 |
8.4.1 问题提出 | 第151-152页 |
8.4.2 研究创新点 | 第152页 |
8.4.3 模型构建和变量说明 | 第152-153页 |
8.4.4 数据说明及回归分析 | 第153-157页 |
8.4.5 结论和启示 | 第157-159页 |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59-165页 |
9.1 结论与建议 | 第159-163页 |
9.1.1 研究结论 | 第159-160页 |
9.1.2 政策建议 | 第160-163页 |
9.2 研究展望 | 第163-165页 |
参考文献 | 第165-176页 |
后记 | 第1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