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1.3 相关文献综述 | 第13-18页 |
1.3.1 相关概念内涵与特性研究 | 第13-14页 |
1.3.2 构成要素及建设路径研究 | 第14-16页 |
1.3.3 出现问题及应对策略研究 | 第16-17页 |
1.3.4 国内外文献研究成果评述 | 第17-18页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5 论文结构及研究思路 | 第19-21页 |
1.5.1 论文结构 | 第19-20页 |
1.5.2 研究思路 | 第20-21页 |
第2章 核心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分析 | 第21-24页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第21-23页 |
2.1.1 科技人才 | 第21页 |
2.1.2 科技人才信用 | 第21-22页 |
2.1.3 科技人才信用体系 | 第22-23页 |
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23-24页 |
第3章 成都市科技人才信用体系现状及问题 | 第24-33页 |
3.1 成都市科技人才信用现状 | 第24-26页 |
3.2 成都市科技人才信用体系的现状 | 第26-28页 |
3.2.1 成都市科技人才信用体系组织机构现状 | 第26-27页 |
3.2.2 成都市科技人才信用体系政策制度现状 | 第27-28页 |
3.2.3 成都市科技人才信用体系技术平台现状 | 第28页 |
3.3 成都市科技人才信用体系的问题分析 | 第28-33页 |
3.3.1 科技人才信用组织体系缺乏统一的领导部门和联合共治的协调机构 | 第28-29页 |
3.3.2 科技人才信用工具系统定位不当 | 第29-30页 |
3.3.3 科技人才信用规范体系法治化水平有待提高 | 第30-31页 |
3.3.4 科技人才诚信教育体系作用有限 | 第31页 |
3.3.5 科技人才信用体系缺乏互联互通、信息共享 | 第31-33页 |
第4章 国外先进经验模式借鉴 | 第33-41页 |
4.1 美国公共科技人才信用体系 | 第33-36页 |
4.1.1 设置专门科技人才信用管理机构 | 第33-34页 |
4.1.2 普及科技信用教育 | 第34页 |
4.1.3 建立统一的科技人才信用信息数据库 | 第34-35页 |
4.1.4 引入刑事制度 | 第35页 |
4.1.5 引入社会安全账号 | 第35页 |
4.1.6 美国科技人才信用体系的评价与借鉴 | 第35-36页 |
4.2 德国科技人才信用体系 | 第36-39页 |
4.2.1 严格的自我管理体系 | 第36-37页 |
4.2.2 多层次惩戒体系 | 第37页 |
4.2.3 严密的科技诚信教育体系 | 第37-38页 |
4.2.4 德国科技人才信用体系评价与经验借鉴 | 第38-39页 |
4.3 国外相关建设经验对成都市科技人才信用体系建设的启示 | 第39-41页 |
第5章 成都市科技人才信用体系的构建策略 | 第41-47页 |
5.1 成都市科技人才信用体系建设的构想与运作步骤 | 第41-43页 |
5.2 成都市科技人才信用体系框架建设 | 第43-47页 |
5.2.1 成都市科技人才信用组织体系建设 | 第43-44页 |
5.2.2 科技人才信用工具体系建设 | 第44-45页 |
5.2.3 科技人才信用法律规范体系建设 | 第45-46页 |
5.2.4 科技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建设 | 第46-47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47-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