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分辨荧光激光雷达植被遥感探测基础研究
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1 绪论 | 第14-24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4-18页 |
1.1.1 植被遥感监测 | 第14-15页 |
1.1.2 荧光遥感监测 | 第15-17页 |
1.1.3 时间分辨荧光激光雷达植被遥感监测 | 第17-1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1.2.1 激光雷达技术发展 | 第18-19页 |
1.2.2 荧光遥感技术发展 | 第19-20页 |
1.2.3 时间分辨荧光发展 | 第20-21页 |
1.3 论文内容和章节安排 | 第21-23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2 植被荧光及时间分辨荧光理论 | 第24-41页 |
2.1 植被荧光理论 | 第24-30页 |
2.1.1 植被荧光 | 第24-27页 |
2.1.2 激光诱导荧光技术 | 第27-28页 |
2.1.3 荧光与植被氮胁迫监测 | 第28-30页 |
2.2 时间分辨荧光理论 | 第30-40页 |
2.2.1 时间分辨光谱 | 第30-32页 |
2.2.2 时间分辨荧光 | 第32-40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3 氮胁迫下植被激光诱导荧光特性分析 | 第41-57页 |
3.1 典型植被荧光光谱测量 | 第41-48页 |
3.1.1 实验区域及研究对象 | 第41-43页 |
3.1.2 水稻荧光光谱数据测量 | 第43-44页 |
3.1.3 水稻生化参数数据测量 | 第44-48页 |
3.2 荧光光谱数据预处理 | 第48-50页 |
3.3 基于不同氮胁迫的特征波长选择 | 第50-56页 |
3.3.1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特征值选取 | 第50-54页 |
3.3.2 氮胁迫与波长相关性分析 | 第54-5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4 系统关键单元技术研究 | 第57-86页 |
4.1 发射系统技术研究 | 第57-68页 |
4.1.1 激光光源 | 第57-62页 |
4.1.2 激光合束与共轴设计 | 第62-63页 |
4.1.3 扫描设计 | 第63-68页 |
4.2 接收系统技术研究 | 第68-72页 |
4.2.1 光学望远镜接收 | 第68-69页 |
4.2.2 镜后光学滤光与光栅分光 | 第69-72页 |
4.3 光电探测系统技术研究 | 第72-77页 |
4.3.1 光电探测器 | 第73-76页 |
4.3.2 数据采集 | 第76-77页 |
4.4 时间分辨技术研究 | 第77-84页 |
4.4.1 时序分析 | 第77-80页 |
4.4.2 第三方触发控制 | 第80-82页 |
4.4.3 时间分辨实现 | 第82-8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5 系统集成控制与信号处理、校正方法 | 第86-105页 |
5.1 时间分辨荧光激光雷达系统集成 | 第86-88页 |
5.2 系统控制实现 | 第88-94页 |
5.2.1 扫描控制 | 第89-91页 |
5.2.2 测距控制 | 第91-92页 |
5.2.3 时间分辨荧光探测控制 | 第92-94页 |
5.3 时间分辨荧光光谱信号处理与校正 | 第94-104页 |
5.3.1 时间分辨荧光光谱强度影响因素 | 第94-96页 |
5.3.2 荧光光谱强度数据处理流程 | 第96-10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4-105页 |
6 系统探测实验及数据分析 | 第105-121页 |
6.1 植被探测实验 | 第105-114页 |
6.1.1 实验设计 | 第105-108页 |
6.1.2 植被探测实验结果 | 第108-114页 |
6.2 荧光寿命计算 | 第114-116页 |
6.2.1 时间分辨荧光光谱特征波长提取 | 第114-115页 |
6.2.2 荧光寿命求解 | 第115-116页 |
6.3 时间分辨荧光光谱水稻氮胁迫监测应用探讨 | 第116-119页 |
6.3.1 不同氮胁迫水稻时间分辨荧光光谱探测 | 第116-118页 |
6.3.2 荧光寿命与水稻氮胁迫相关性分析 | 第118-119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19-121页 |
7 论文总结与展望 | 第121-124页 |
7.1 全文总结 | 第121-122页 |
7.2 进一步研究工作展望 | 第122-124页 |
参考文献 | 第124-13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 第135-138页 |
致谢 | 第1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