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2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4-18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6-18页 |
1.2.3 国内外文献综述总结 | 第18页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8-20页 |
1.3.1 公共服务设施的定义及范围 | 第18-19页 |
1.3.2 地铁站公共服务设施的定义及范围 | 第19页 |
1.3.3 二者的不同点 | 第19-20页 |
1.4 主要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0-21页 |
1.4.1 主要研究思路 | 第20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5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21-22页 |
第2章 地铁站公共服务设施管理概述 | 第22-26页 |
2.1 地铁站公共服务设施管理的特点 | 第22-23页 |
2.1.1 地铁站公共服务设施管理的“公共”性 | 第22页 |
2.1.2 地铁站公共服务设施管理的时空局限性 | 第22-23页 |
2.1.3 地铁站公共服务设施管理的系统复杂性 | 第23页 |
2.2 地铁站公共服务设施管理的相关理论 | 第23-26页 |
2.2.1 设施管理的全生命周期论 | 第23-24页 |
2.2.2 设施管理的信息化论 | 第24页 |
2.2.3 公共管理理论 | 第24-25页 |
2.2.4 危机管理理论 | 第25-26页 |
第3章 天津市地铁站公共服务设施管理存在的不足之处 | 第26-32页 |
3.1 地铁站公共服务设施的管理思维观念落后 | 第26-27页 |
3.2 地铁站公共服务设施管理方式僵化 | 第27页 |
3.3 地铁站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与维护管理不到位 | 第27-29页 |
3.3.1 设施建设管理不健全且缺乏人性化 | 第27-28页 |
3.3.2 设施日常维护管理滞后 | 第28-29页 |
3.4 地铁站公共服务设施应急管理缺失 | 第29页 |
3.5 地铁站公共服务设施监管力度不够 | 第29-30页 |
3.6 地铁站公共服务设施管理队伍松散且人员素质较低 | 第30-32页 |
第4章 国外地铁站公共服务设施管理现状 | 第32-37页 |
4.1 国外设施管理现状概述 | 第32-35页 |
4.1.1 设施管理意识全民化 | 第32-33页 |
4.1.2 设施管理方式多元化与标准化 | 第33-34页 |
4.1.3 设施建设与维护管理注重安全性 | 第34页 |
4.1.4 设施管理的应急机制健全 | 第34页 |
4.1.5 设施监管制度健全化 | 第34-35页 |
4.2 国外设施管理的经验借鉴 | 第35-37页 |
4.2.1 政府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且执行力强 | 第35页 |
4.2.2 以提高民众满意度为本 | 第35-36页 |
4.2.3 注重设施管理效率 | 第36-37页 |
第5章 天津市地铁站公共服务设施管理优化方案 | 第37-50页 |
5.1 更新观念重视设施管理 | 第37-38页 |
5.1.1 定期培训科学管理理念 | 第37页 |
5.1.2 加强宣传设施管理意识 | 第37-38页 |
5.2 改进设施管理方式 | 第38-40页 |
5.2.1 规范管理主体的关系 | 第38-39页 |
5.2.2 强化市场竞争机制 | 第39页 |
5.2.3 建立企业标准化管理 | 第39-40页 |
5.3 提高对设施管理的整体水平 | 第40-44页 |
5.3.1 提高设施建设管理的科学性 | 第40-41页 |
5.3.2 加强对设施的日常养护管理 | 第41-43页 |
5.3.3 引入监督机制 | 第43-44页 |
5.4 健全设施应急管理机制 | 第44-45页 |
5.4.1 完善应急管理组织机制 | 第44页 |
5.4.2 建立高效的监测预警机制 | 第44页 |
5.4.3 建立畅通的信息传播渠道 | 第44-45页 |
5.5 增加对设施的监管投入 | 第45-46页 |
5.5.1 加强法制建设,实现设施管理法制化 | 第45页 |
5.5.2 加强监管队伍建设 | 第45-46页 |
5.5.3 加强信息化监管 | 第46页 |
5.6 打造专业化及高素质的设施管理团队 | 第46-50页 |
5.6.1 加强对设施管理人员的培训 | 第47-48页 |
5.6.2 严格准入机制,规范人员编制管理 | 第48页 |
5.6.3 健全激励、奖惩机制 | 第48-50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致谢 | 第54页 |